农业仪器网

让职业农民“种”好现代农业

来源: 安徽日报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17-04-25  阅读
  每到春耕秋种,总会有明天“谁来种地”的困惑。的确,近十余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留下妇女和老人。到田间地头转一转,人们不禁发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感慨。这么一来,明天谁来种地的确令人忧心。
  不过,农民队伍虽然不断缩小,但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总产屡创新高。以我省为例,十来年里,全省粮食总产跨越540亿斤、640亿斤两个百亿斤台阶,去年在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情况下,总产仍高达683.5亿斤。
  种地人数减少,粮食产量不降反增,既有农业装备水平进步的原因,更有科技支撑力增强的因素。过去种地主要靠人力、拼体力,没有壮劳力不行。现在种地多数是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劳动强度下降而效率却有提高。与此同时,农业科技突飞猛进,新品种、新技术大范围应用,也带动了粮食增产。
  然而,粮食生产高歌猛进,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一方面,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低,尤其是近两年粮食出现结构性过剩,种粮效益下降明显,更令人担心农业“打摆子”;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种粮食,而是“种”农业产业化、一二三产融合,但推动农业转型依靠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显然是不现实的,着眼未来,人们难免对“谁来种地”充满忧虑。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关键在人。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生产方式、对接市场需求,农业效益才有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失衡、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职业农民的概念了。应该看到,有文化、懂科技、有抱负的青年到农村创业渐成趋势。同时,一批庄稼“老把式”转型成为新农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队伍快速壮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调查表明,国家政策好,种地有补助,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培育职业农民,要着眼提升农民职业化素质和能力。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基础条件建设。建设完善申报、审核、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和全程跟踪服务,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尤其是提升带头人和骨干的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民的事。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定盘星”,需要更多宏观政策的倾斜和配套措施的落实。让职业农民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加强项目扶持,优先将高标准农田整治、农业贷款、农业保险、购机补贴等农业项目和惠农政策落实给新型职业农民;加强金融扶持,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开发适于农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解决农业发展“缺血”这一突出问题。
  按规划,到2020年,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万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依靠力量。当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躬耕希望的田野,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谁来种地”就不会是挥之不去的难题了。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2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