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技术文章 > 人工气候室的相关历史知识介绍
人工气候室的相关历史知识介绍
在现代生命研究科学中,人工气候室的出现,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该设备之后,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实验,可以完全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随时随地的根据需要人为的再现研究所需要的的各种自然条件,为生命研究科学实验的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从人工气候室的产生到现在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智能型人工气候室,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时,我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人工气候室的研发历史,铭记哪些在此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以下是农业仪器网小编编辑整理的人工气候室历史相关的知识介绍。
纵观历史,世界上第一座植物人工气候室(phytotron)是美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园艺学家温特(F.W.Went)教授于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主持建造的。人工气候室的出现是生物学领域实验手段的一次革命,大大加快了生物研究的进程,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随后,近20个国家相继建立了不同规模、类型的人工气候室(箱)。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日本,各类人工气候室约有70余座;人工气候箱已普及到日本各个府、县的农技站。
在我国,人工气候室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追溯到1969年,在这一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建成大型植物人工气候室,有自然光照室和人工光照室,共25间。此外,中国还生产了几种类型的人工气候箱。
当今,许多的行业都在享受着人工气候室所带来的便利,在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活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气候室控制条件越来越多样化,自动化程度和精度也越来越高,技术性、稳定性、操控性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创造最优的研究环境提供了条件。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