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北京农业节水历程与展望

来源: 清胜电子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09-01-06  阅读

北京农业节水历程与展望

一、北京市农业节水的发展现状

1.农业可用水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北京市各种水利设施每年供农业灌溉用水的能力大约19.6亿m3,其中官厅、密云两大水库5651万m3,其他中、小型水库12038万m3,塘坝381万m3,河道基流、工业退水及污水2亿m3,地下水15.8亿m3。

农业用水一般包括发展种植、养殖、农村工副业和人畜饮水等方面。全市每年农业总用水量大约20.1亿m3,其中种植业用水量占农业总用水的85%,渔业养殖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的6%,人畜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的8%,工副业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的1%。

2.农业节水的主要成绩

北京市现状灌溉面积38.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2.27万公顷。改革开发以来,北京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取得显著成效,节水灌溉面积由1980年的3.45万公顷发展到2000年的27.27万公顷,其中喷灌13.3万公顷,低压管道灌溉6.87万公顷,渠道衬砌面积6.3万公顷,微灌面积0.73万公顷。节水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5%,种植业的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由1980年的30.7亿m3降至现在的15.5亿m3,减少15.2亿m3,使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在每年20亿m3左右。

3.农业节水的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坚持大干

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北京市的节水工作,无论是喷灌、滴灌、渗灌、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的引进,还是试验研究推广,一般都在北京首先试验推广应用。如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首次从国外引进滴灌设备在京郊进行试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市节水工程的健康、全面发展。“八五”期间,市政府确立了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的郊区水利建设方针,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坚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不动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年年办水利。20世纪90年代后,全市节水灌溉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发展,农业节水取得了巨大成绩。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北京之所以能够在农业节水上起点较高,发展较快,关键是市、区县、乡镇都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统一规划,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节水形式选择上,根据种植结构,作物需水特性,水源情况以及投资的来源和效益等各项因子综合分析,确保工程建成后,投资少,效益高,好管理。当前,随着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以设施农业为主,在保护地菜田、果园、花卉和牧草灌溉中,滴灌、微喷、渗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已开始被群众所认识,逐步在全市推广。

(3)依靠科技,加大投入

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依靠科技是北京市农业节水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节水灌溉工程成为北京市郊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北京郊区的种植特点,发展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灌和渠道衬砌等多种农业节水灌溉形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推广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水灌溉技术。使京郊实现了农业用水逐年减少,而粮食、果品和蔬菜的产量逐年增加,质量、品质年年提高的好局面。

结合生产实际和农业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研究京郊农业节水对策,增加农业节水科技含量,北京市科委先后确定了“北京市平原区节水型农业示范研究”大型课题,并组织市水利局、农业局等生产管理部门和清华大学、农科院、水科院等教学科研部门形成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重点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土壤资源用养结合研究”、“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节水增产机理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及“农村水管理研究’等多项面向生产实际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多次获市政府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解决了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中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了农业节水工程健康快速的发展。为了加大对发展农业节水工程投入,市财政每年从支农资金中安排2000余万元节水专项资金,并利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对喷灌节水工程实行贷款贴息,自1985年以来,北京市已使用节水灌溉专项贴息贷款16120万元,发展节水工程面积10.27万公顷,加快节水工程的建设步伐。

(4)建管并重,突出效益

北京市发展农业节水工程坚持以节水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将发展节水工程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与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相结合。“九五”末,全市小麦、玉米两茬平播面积14万公顷基本实现喷灌化,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同时具有省工、节能等作用,试验证明,实行喷灌能增产37%,节水50%,增加土地实播率20%,省工58%,节电率为30kW·h/(公顷·年)。全市年节约灌溉用水4.2亿m3,吨水产粮量从节水灌溉之前的1.0kg提高到2.0kg,节水灌溉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同时,农业节水工程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达0.8~0.9,喷灌、管灌、渠道防渗综合节水率达30%以上,农作物综合增产30%,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方向发展。同时,大大地减少了从密云、怀柔水库等饮用水源取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压力,取水量已由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8亿m3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2亿m3,进而降到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5000多万m3,为满足首都人民生活、生产用水、促进北京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4.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虽然在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着节水形式单一、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发展和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

二、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特点的农业节水展望

1999年3月26日,针对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温家宝副总理指出“北京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令人堪忧,应该引起重视。解决北京市缺水的问题,必须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要加大节水力度,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科学适度地开采地下水,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严格控制再建耗水耗能的大企业;防止水污染,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择机适当提高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开发。”认真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的批示,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抓节水是21世纪郊区水利发展的主题。

1.农业发展方向与节水技术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北京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强化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高效农业。种植业内部粮经结构、品种结构以及种植方式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改革耕作制度,搞粮、果、菜、草间作,立体开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和延长生物链,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产品将是大势所趋。而停留在两茬平播基础上的节水技术是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因此,在节水设施的选取和技术应用上,有必要将从输水到用水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阶段,即输水工程、田间工程和作物用水等,在工程建设和选材上,尽量使上一阶段的标准能为下一阶段工程的升级换代和调整提供保障,确保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田间节水措施跟着调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技术保障,要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大攻关,面向现实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平原由两茬平播改种果菜间作,节水形式应马上山喷灌改微灌;山区果树、菜田由管灌改微灌;其前提是各级输水工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输水过程节水,而且要考虑输水设施对各种作物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同作物以及作物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水要求,选择恰当的节水形式,提供适时、适量的灌水,实现节水工程的超前发展,节水工程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投资与体制

投资渠道单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农业节水的瓶颈。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将农民的微观利益与政府的宏观利益有机结合,是21世纪北京农业节水能否上新台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实施山区水利富民工程过程中,坚持以农民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直接兑现到农户,调动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发展节水工程,也要借鉴水利富民工程的经验,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拍卖等多种方式盘活节水资产,让其发挥最大效益,通过落实产权政策和扶持政策,将农民作为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节水主体。政府要有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标准。根据农民的意愿,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实现农民自主经营。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节水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农民的微观经济效益与政府的社会效益才能有机结合,节水才能真正发挥效益。

3.管理与效益

农民培训滞后、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分散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节水工程的发展和效益的发挥,目前比较系统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民还很少。实践证明,实用科学技术只有和农民相结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今后首先要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其次是加强项目管理,按照基建工程的管理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实行“三制”,要作好前期工作,作好论证和方案比较;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可采取招标方式选取,只有按照程序管理,才能确保实现节水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节水工程的效益,一定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为农民算经济帐,又要为社会算生态帐。建设节水工程,农民不能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种植作物不能增产增收,没有经济效益,节水工程就没有动力,就推不开,干不成。而节水工程建成后,减少用水没有改善生态环境,没有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节水而节水,节水工程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节水工程走向可持续发展。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年代,北京的农业节水工作必须用知识和科技来武装,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和推进,更好地为北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4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询价: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