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云光”系列杂交稻面世 力压群雄

来源: 中国农业仪器网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09-07-28  阅读
 

    众所周知,云南德宏的“遮放米”是最好吃的滇米之一,可是亩产只有200公斤。此后云南两系杂交稻的成功推广,解决了产量问题,亩产平均达到600公斤以上。在已“吃得饱”的今天,如何让现代人都“吃得好”,又摆在了科技工作者面前。云南“云光”系列水稻,经过苦心研究成功推广,特点是不仅高产而且好吃,连袁隆平尝过后都称赞不已。   

  专家认为,“云光”系列水稻在多个方面,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保证昆滇大地人们的饭碗,同时推广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栽种,开创了云南自育杂交国门的先河。

曾经吃不饱的低产滇米

  多山的云南,除了元阳等少数山区,只有在滇中和滇南等地的平坝才广泛种植水稻。其中,德宏州的“遮放米”和文山的“八宝米”就是平坝地区生产的一种口味极好、粘性很强的大米,它们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籼稻”。

  几千年以来,云南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方,种植的大都是“籼稻”。而在海拔1500米以上,种植的大多是“粳稻”,产出的米被人称为“软米”,煮熟后除了香气四溢,还松软可口。

  云南农村的种植模式,大多是收获之后,就留下一些种子,剩余的用作粮食。这些种子,都是“纯种”。

  然而,这些“土著稻谷”最大的缺点,就是低产,平均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有质无量。

  此外,这两种水稻的植株都显得高大,如果遇到狂风暴雨,往往损失惨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吃得饱”是人们的梦想,“吃得好”只是奢求。但是因为这些稻谷产量低下,如何能栽培出高产的水稻?成了普通群众的期望和科技工作者的攻关难题。

两系杂交稻解决温饱

  生物学常识告诉人们,无论在动物界还是植物界,通过杂交,总能产生出或优良或劣等的子代生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杂交中选出优良的品种,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心。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李铮友,带领科研团队,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粳稻雄性不育系,创建了滇型杂交水稻体系。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少量的杂交粳稻开始在云南种植。

  上个世纪90年初,云南才开始大面积推广“两系杂交稻”取代常规稻,让普通百姓真正享受到了高产的实惠。

  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为此付出了心血。在以稻米为主食的云南,这关系到4000多万昆滇乡亲的饭碗。杂交稻在云南累计示范推广100万公顷以上,新品种比常规稻普遍增产10%至20%,累计增产稻谷6.2亿公斤

  因为增收,稻米在解决云南人的温饱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9月22日,云南省将首次设立的省科技最高奖——300万元的突出贡献奖颁发给为解决云南大米自供作出杰出贡献的水稻专家蒋志农。

高产还好吃的米问世

  1995年以后,“云光”系列水稻在云南60多个县推广,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都比常规稻增产15%以上。如在嵩明县,原来的稻产量约为每亩550公斤,而“云光”系列亩产约在700公斤以上。

  “吃不饱之时,研究方向以高产为主。吃饱之后,就需要既高产又好吃的米了!”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卢义宣说。 2005年以前,云南种植的稻米大多追求高产为主。此后,由卢义宣带头的科研项目,开始研究“天然配方米”。它的特点是,一粒穗子产出两种米:2/3的米粒是透明的粘米,1/3的米粒是纯白的软(糯)米。这项研究得益于德宏软米,包括“遮放米”,产量普遍在700公斤以上。

  此前,市民到市场上买米时,商家推荐最好吃的米时,往往会说是“东北米”和“越南米”,而到了今年收获的季节,商家的口吻也许就会变了。因为,在昆明的8县1区,今年已种植了2万多亩这样的新品种大米,许多米老板正等着收购。

走出国门的滇字号

  “从口感和产量综合来看,天然配方米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有专家这样评价。

  去年秋天,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云南,参加“第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会”,在嵩明县参观完“云光”系列杂交稻万亩样板,并品尝“天然配方米”后,对该品种赞不绝口,表示该品种目前已尝试在长江流域栽种。他介绍,提高水稻产量需要“良种、良田、良方”综合因素,而云南拥有立体气候,特别是丽江永胜县涛源乡,拥有世界少有、中国国内唯一的水稻高产区和产量潜力测试地,部分水稻品种在这里可达到每亩800公斤以上的高产,“滇杂31”号百亩连片田平均产量达到每亩960公斤

  如今,“云光”系列软米两系杂交稻,在省内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辐射到四川、广西、贵州等周边省和越南、缅甸、老挝、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云光14号”已通过越南农业农村发展部审定,商标在越南注册。“云光17号”也已通过巴基斯坦农业委员会认定。

  截至2008年底,“云光14号”在越南、缅甸、老挝和巴基斯坦累计推广100多万亩,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取得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稻品种。

  中国权威水稻育种专家王象坤称,云南两系粳型杂交稻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世界先进行列。

“云光”功臣卢义宣:让昆明人吃上最好的本地米

  长相瘦削,话语不多,下到田间地头,常常戴一顶斗篷。今年58岁的卢义宣,在业内已被称为“著名水稻专家”,然而乍一看到他,就像一个老实忠厚的农民。用他的话来说也是:“我们搞水稻的,和农民没什么区别。”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生于昭通绥江的他,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的近40年里,一直从事着水稻分类演化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新组合中试开发研究。经常走在云岭大地的田间地头,卢义宣的脸孔被太阳晒得黝黑,衣着朴素简单,一言一行都透出农民般的真诚与憨厚。

  早在1985年,卢义宣主持的“云南省稻种资源综合研究与利用”项目,就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更是获奖无数,主持研制的“云光14号”于2003年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搞科研工作,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就,而在背后,却是一次次的失败与困顿、寂寥和坚守,甚至煎熬。这些,只有当事人才能深深体会。

  虽然年近花甲,但卢义宣近年来仍然在主持研究“既高产、又好吃”的米,经过多年的育种研究,一种名为“天然配方米”的云光系列,今年在昆明大面积推广种植了上万亩,“我们就是要让昆明本地人,也吃上本地产的、最好吃的大米。”

  为了人类的饭碗,卢义宣和他的同仁们,一生奔波,默默无闻。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2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