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探析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和非农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入城市的已不仅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还包括大量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老龄化这两个问题互相伴生,而老龄化是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务农人员老龄化现象正日益严重并导致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质量的下降。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首先,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必然结果。西方理论界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城乡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的原因。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文化、公共事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和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即使在城市中无法获得预期收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也会源源不断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在城市缺乏竞争力,正逐步被“淘汰”返回农村。随着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高龄”劳动力不断返回农村,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成为一种趋势。
其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不能完全用农业比较效益低来解释。传统观点认为,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使得农民纷纷流向城市,最终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但结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不能完全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来解释。欧美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高,加上政府对农业的大量补贴,农业的比较效益并不低,但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国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之所以没有威胁到农业生产,是因为他们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
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其一,培育职业农民。应着力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
其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机构研发符合农业生产需求的机械设备,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继续完善和提高国家的农机具购置补贴。
其三,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在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农业金融和保险等领域的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农民的务农难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四,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支持和鼓励条件允许的地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