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危朝安:扎实推进农田节水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来源: 农业部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07-06-14  阅读

  6月7日-8日,全国农田节水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山西省长治市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田节水形势,总结交流了“十五”期间各地开展农田节水工作的经验,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田节水工作。

  危朝安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结合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农田节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重视农田节水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发展农田节水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农业部门狠抓技术集成、试点示范、宣传培训,不断扩大技术应用范围。示范区农民节水意识逐步提高。二是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十五”以来,农业部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150多个县组织开展了节水农业试点示范,集成推广九大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示范应用面积达800多万亩。三是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农业部编制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管理办法》等,完成了八项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攻关任务,开展了旱作节水技术在灌区应用研究。各地也分别编制了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建立了一批基层示范点、示范片。但总体上看,我国农田节水工作还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缺乏系统性、政策措施力度小、农民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等问题,没有形成大规模、整体推进的格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危朝安强调,“十一五”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田节水工作,对于突破水资源约束,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把农田节水作为战略性问题,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立足田间节水,遵循需水规律,结合区域特点,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一是强化农田节水设施建设。在灌溉区开展田间微型节水工程建设,在旱作农业区修建和完善微型抗旱和坡面防洪工程。二是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模式。根据各地区水资源特点,结合优势作物和特色产品生产,因地制宜建立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农田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区,展示技术效果,扩大覆盖范围。三是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资源性缺水地区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工程性缺水地区实施水旱轮作,发展间作套种;灌溉农业区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积极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发展,提高水分生产效益。四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农田节水技术推广机构,改善技术服务手段,规范农田节水技术,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定期测定和发布土壤墒情信息,研究开发节水农业信息网站。五是加强科技支撑。集中开展农田节水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和“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引进和筛选抗旱小麦、玉米、杂粮等耐旱节水型新品种。六是探索建立农田节水长效机制。积极争取把农田节水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田节水扶持政策,争取优惠支持政策,调动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开发农田节水设备的积极性。

  危朝安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从四个方面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一要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把农田节水作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具体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搞好综合协调,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强科研、教学、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二要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农田节水工作思路、目标、布局和重点,结合各区域实际,组织编制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措施。三要在争取投入上下功夫。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的有利时机,主动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农田节水列入支农资金预算,不断扩大资金规模。四要在强化宣传上下功夫。加大农田节水工作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理解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农田节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参观了长治市和晋城市农田节水示范现场。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2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