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传统农业大市盐城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传统农业大市盐城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来源: http://www.top17.net/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13-05-14 阅读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盐城是江苏传统农业大市,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共同繁荣。
首先,要全力加快城镇建设,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农村地广人多、城镇建设滞后是农业大市的基本市情。盐城城市化率只有55.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7.2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做大做强城镇,增强城镇承载能力。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按照“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定位、形态和增长边界,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并从中心城市、县(市)城、乡镇三个层面重点推进城镇建设。要走注重内涵提升的城镇化之路。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同步推进,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加强生态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健全城镇生产、居住、服务、生态、文化等各类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坚持城镇建设差异化、个性化,把盐城的地域特点、人文特色体现在城镇规划建设之中,加快建设现代汽车名城、重教崇文名城、生态宜居名城,致力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乡村特点、生态特质的生态小城镇和新型社区,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貌。
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一产比重偏大、经济基础薄弱是农业大市的基本特征。盐城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7.4%,人口占10.4%,但经济总量仅占5.8%;一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做强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盐城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发展业态新颖、节能低耗环保、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工业,打造我国东部沿海新型工业基地。按照“产城融合、园城互动”的思路,切实加快市县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镇村中小企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助推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行农场化、园区化、专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强市。要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型城镇化,以产业为依托、企业为主体、专业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金融、商务、旅游、科技、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信息、资金、人口、资源向城镇流动,增强城镇就业能力和发展活力。
第三,要努力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优质资源短缺、公共服务不强是农业大市的薄弱环节。盐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面积处于全省较后位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人的城镇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消化现有存量,促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另一方面扩大增量,鼓励更多农民进城居住、就业创业。围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农村公路桥梁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加强水、电、气供应系统和防洪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整体设计和有机衔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标准,缩小农保与城保的差距,统一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科学规划布局社会事业资源,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学校、医院、文化和体育场所、养老机构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就近就读、医疗、文化娱乐、健身、养老等基本需求,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推动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盐城,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创建绿色生态城镇、生态社区、康居示范村,彰显“水绿盐城、湿地之都”特色,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第四,要着力破除制度障碍,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是保障。农业大市城镇化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化建设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大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障碍,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增创持续动力。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流转、退出机制,建立城乡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市、城镇户口准入条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城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样的待遇,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基础、以商品住房为主导、以市场租赁为补充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要创新投融资制度,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吸纳社会资本全面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还应创新办法,坚持试点先行、注重实效,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确保新型城镇化在农业大市扎实有效推进。
首先,要全力加快城镇建设,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农村地广人多、城镇建设滞后是农业大市的基本市情。盐城城市化率只有55.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7.2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做大做强城镇,增强城镇承载能力。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按照“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定位、形态和增长边界,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并从中心城市、县(市)城、乡镇三个层面重点推进城镇建设。要走注重内涵提升的城镇化之路。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同步推进,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加强生态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健全城镇生产、居住、服务、生态、文化等各类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坚持城镇建设差异化、个性化,把盐城的地域特点、人文特色体现在城镇规划建设之中,加快建设现代汽车名城、重教崇文名城、生态宜居名城,致力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乡村特点、生态特质的生态小城镇和新型社区,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貌。
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一产比重偏大、经济基础薄弱是农业大市的基本特征。盐城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7.4%,人口占10.4%,但经济总量仅占5.8%;一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做强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盐城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发展业态新颖、节能低耗环保、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工业,打造我国东部沿海新型工业基地。按照“产城融合、园城互动”的思路,切实加快市县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镇村中小企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助推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行农场化、园区化、专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强市。要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型城镇化,以产业为依托、企业为主体、专业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金融、商务、旅游、科技、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信息、资金、人口、资源向城镇流动,增强城镇就业能力和发展活力。
第三,要努力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优质资源短缺、公共服务不强是农业大市的薄弱环节。盐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面积处于全省较后位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人的城镇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消化现有存量,促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另一方面扩大增量,鼓励更多农民进城居住、就业创业。围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农村公路桥梁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加强水、电、气供应系统和防洪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整体设计和有机衔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标准,缩小农保与城保的差距,统一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科学规划布局社会事业资源,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学校、医院、文化和体育场所、养老机构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就近就读、医疗、文化娱乐、健身、养老等基本需求,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推动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盐城,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创建绿色生态城镇、生态社区、康居示范村,彰显“水绿盐城、湿地之都”特色,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第四,要着力破除制度障碍,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是保障。农业大市城镇化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化建设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大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障碍,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增创持续动力。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流转、退出机制,建立城乡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市、城镇户口准入条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城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样的待遇,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基础、以商品住房为主导、以市场租赁为补充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要创新投融资制度,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吸纳社会资本全面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还应创新办法,坚持试点先行、注重实效,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确保新型城镇化在农业大市扎实有效推进。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