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浙江桐庐: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农业转型的强大推力
浙江桐庐: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农业转型的强大推力
横村镇阳山畈村的滕红昌老人没想到,看似没用的桃废弃枝条如今成了生产黑木耳的上好材料。往年,那些堆积在道路、水渠及田间地头的桃废弃枝条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平整洁净的纵横阡陌和水渠中的潺潺流水。
“听合作社的人说,今年有14万公斤的桃废弃枝条被重新利用,生产了黑木耳20余万袋,估计新增纯利有30余万元呢。”他兴奋地说。
他所说的合作社是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在深化原有的水肥一体化、沼液滴灌应用等集约型技术的基础上,该社引进了“桃废弃枝条栽培黑木耳”新技术。这才有了桃废弃枝条的变废为宝。
“这一转身,不但经济效益提高了,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效益越来越明显。”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循环模式的推动下,一个农业高效、生态优化的新型合作社逐渐成熟。
这只是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生态原本就是我县的魂,而农业是与生态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便是一条好路子。
作为第一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者,我县近年来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思路决定出路——精心绘图,规划先行。在建立“政府领导挂帅、农业部门主抓、相关单位配合”推进机制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桐庐县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意见,建立政策补偿和财政扶持机制……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贡献力量,成了规划的具体阐述。
既有政策保障,又有技术支持。从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工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强化创新农作制度,探索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模式,再到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一项项常规动作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纳为常态化管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脚步愈发扎实。
提质增效,重在创新。我县开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树立了各地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分水镇的万强农庄,猪场就像一个有机肥生产基地,每天产出的猪粪经生物发酵处理后,成了“绿色肥料”,农庄四季瓜果飘香、牲口成群;在凤川街道的千亩玫瑰园,玫瑰花可赏、可炼精油,一朵朵玫瑰花串成一条引线,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而瑶琳镇建立了光热利用生态循环系统1套,新增太阳能集热面积1600平方米,节约运行成本,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我县已拥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10个、示范区2个、示范企业2家、县级以上示范项目148个。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同的色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了更强动力。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