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让农业物联网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来源: 厅市场与涉外处  类别:托普风采  更新时间:2014-06-19  阅读

图为:全国农业物联网成果观摩交流会现场交流活动现场

图为: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会上发言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农业物联网成果观摩交流会现场交流活动上的主旨演讲
尊敬的汪懋华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喜迎夏粮再获丰收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在率先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的天津武清,共同分享农业物联网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共同研讨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政策措施,共同展望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美好前景,推动农业物联网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首先,我谨代表农业部向出席全国农业物联网成果观摩交流活动的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农业物联网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全球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世界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决策,把加快发展信息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尤其重视物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物联网更好促进生产、走进生活、造福百姓。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方面赶上和引领世界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都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物联网在“三农”领域的示范应用,对于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必将带来全新的农业技术变革,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动力,推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透明和服务便捷灵活。
  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不仅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还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是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而且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意义如此重大,我们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物联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农业物联网的四个鲜明特征。
  一是人机物一体化特征。人、机、物是物联网的有机组成,其中人是核心,机是手段,物是对象。农业物联网更加注重人机物三位一体,只有做到人、机、物的优化配置和统筹协调,才能实现人机物一体化发展。
  二是生命体数字化特征。农业物联网的作用对象大多是生命体。生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是农业物联网的核心环节。只有从农业对象的生命机理角度出发,研究、模拟农业生命体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其生长、发育及其变化规律,并作出相应的决策,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
  三是应用体系社会化特征。物联网是一个相互融合、动态开放的网络社会。农业物联网面对的信息空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更加纷繁复杂,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而且更要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生活等社会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农业物联网的社会化特征,着力解决社会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在感知农业、管理农业、服务农业、提升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发展路径“三全”化特征。农业系统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庞大复杂系统。只有坚持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的“三全”化发展路径,充分考虑全生育期、全产业链、全关联因素,才能推动农业物联网科学发展。
  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物联网,必须树立五个理念。
  一是系统设计、突出重点的理念。无论是农业信息化,还是农业物联网都是一个系统,一定要织成一张大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就像人的血液,必须保持全身贯通,只是局部循环是不行的。但系统的设计又必须抓住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纲。要做到纲举目张,才能抓得住,推得进。
  二是政府引领、企业经营的理念。光靠政府和财政资金是不可持续的,关键是要依靠企业的力量。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支持引领作用,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企业有利可图。
  三是需求导向、实用高效的理念。需求是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不接地气是没有前途的。不能像徐茂公照镜子,自己看着漂亮。一定要搞清楚农民、企业、用户最需要什么,哪些是可学、可用、可赚钱、可致富的,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四是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理念。农业物联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形成齐心协力、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发挥好地方农业部门的作用,农业部主要是负责制度设计,抓好监督检查。
  五是重视安全,重在持续的理念。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没有信息安全,农业物联网就不可能发展壮大。必须强化信息安全监管,做到安全可靠。同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遵循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毫不松懈地推进农业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把握事物的内在特征和发展理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把物联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专家团队,组织开展了战略研究,基本明确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思路、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
  二是抓好示范应用。先后在天津、上海、安徽、北京、黑龙江、江苏、内蒙古、新疆等8个省份启动实施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有的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小麦“四情”监测、大田精准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征集了四个一批成果。在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许多科研教学单位和相关企业积极投身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定型了一批硬件产品、熟化了一批软件系统,催生了一批产业应用模式,培育了一批市场化解决方案。这四个一批的成果在今天的活动上进行了集中展示和推介,共计310项,其中硬件设备148个、软件系统80个、应用模式39个、市场化解决方案与典型案例43个。这些成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农业物联网正像春天的燕子一样,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农业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事物,推进难度大,涉及面广。我们要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农业物联网,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加强研究,尽快构建起符合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律、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物联网理论体系。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要强化自主创新,大力研发农业物联网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着力突破农业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等共性技术,着力突破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处理、服务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
  三是加强应用创新。应用示范是推动物联网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面向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规模化应用示范,继续抓好农业物联网工程的实施,力争在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加强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农业物联网发展成败的关键。要鼓励支持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和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相关企业参与到农业物联网工作中来,加快形成政企合作、市场化运行的推进机制。同时,要把农业物联网与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信息化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促进农业实现跨越发展,让农民实现弯道超车。
      同志们、朋友们!农业物联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努力开创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美好未来!为把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蓝图变为现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在此次全国农业物联网成果观摩交流活动中,以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种植业领域物联网应用)、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生物电子标识有限公司(畜牧养殖领域物联网应用)、中农上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水产养殖领域物联网应用)及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代表的五家企业及科研教学单位就是行业内技术与实力兼备的鲜明标识。

图为: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莅临托普仪器展台

图为: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莅临托普仪器展台


  (托普植保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托普土壤墒情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托普设施农业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建设是重点汇报内容。朱旭华副总经理表示,借助这三个系统实现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完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并按需调整农事作业,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双重目的。)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2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