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技术文章 > 风速风向记录仪现场校准的方法
风速风向记录仪现场校准的方法
来源: http://www.top17.net/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4-08-04 阅读次
自动气象站的主要要素之一是风向风速,对于风速风向记录仪的校准需要根据说明书进行。将风向校验器放置在平衡的台面上,并要求调节水平的同时还要将风向传感器安装在风向校验器使零位重合。这就要求现场校准中必须提供全套的备份自动气象站或必须在现用的仪器上进行校准。
然而实际工作中用风速风向记录仪手保持风向传感器的稳定2、4分钟的时间很难,有可能计算机读数时间正好是校准人员手动或阵风影响的时间,这时读数误差相当大,技术指标要求风向传感器的误差为3“,实际现场校准中每点要读取几闪数据才能完成任务,通过2年的现场校准和对自动站风向传感器原理的分析及对我省现有的四个厂家生产的风向传感器的解剖,我们通过自制的风向风速校验仪进行风向传感器的校验更方便、更准确。
自动气象站风向传感器采用7位格雷码的编码方式进行光电转换,将轴角位移转换为数字信号,经采集器的CPU根据相应公式解算处理,得到相应风向值。格雷码是一种循环码,2个相邻码之间只有一位变化,码盘随风向标转动,用7对光电对管来确定风标所在位置的代码,实际使用中只要7对光电对管不坏,风向传感器中的电路工作正常,风向传感器就不用校验,只需要对零即可,我们自己设计的风速风向记录仪就是通过电路中的7位发光二级管的导通否来判断7对光电对管的通断,由此而来判断风向传感器的好坏,只要7对光电对管工作正常,旋转风向传感器的风标时,风向风速校验仪的7位发光二级管就不同的点亮。
校验起来很方便,而且也不同整机连接,用这种方法对判断风向传感器工作正常否比EBll型风向校验器要快和准确,我们看附录中的格雷码一度数对照表,假如我们只校准了00、900、1500、2700。那么7对光电对管的低位对管即使有坏的也难发现,我省现场校准中实际校准了00、450、900、1350、1800、225“、270“、315“。即使这样低位7对光电管还是不能每位都检验得到。为此我们增加了239“的测量,从附录中看到239“是7对光电管全1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该风向传感器是合格的。
利用风向风速校验仪对风速风向记录仪进展校准,可以准确无误的判断出相应的问题,节省时间和方便。风向风速校验仪只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工作而设计的,这种方法能否用来代替现有的现场校验还有待于的到专家的认可。
然而实际工作中用风速风向记录仪手保持风向传感器的稳定2、4分钟的时间很难,有可能计算机读数时间正好是校准人员手动或阵风影响的时间,这时读数误差相当大,技术指标要求风向传感器的误差为3“,实际现场校准中每点要读取几闪数据才能完成任务,通过2年的现场校准和对自动站风向传感器原理的分析及对我省现有的四个厂家生产的风向传感器的解剖,我们通过自制的风向风速校验仪进行风向传感器的校验更方便、更准确。
自动气象站风向传感器采用7位格雷码的编码方式进行光电转换,将轴角位移转换为数字信号,经采集器的CPU根据相应公式解算处理,得到相应风向值。格雷码是一种循环码,2个相邻码之间只有一位变化,码盘随风向标转动,用7对光电对管来确定风标所在位置的代码,实际使用中只要7对光电对管不坏,风向传感器中的电路工作正常,风向传感器就不用校验,只需要对零即可,我们自己设计的风速风向记录仪就是通过电路中的7位发光二级管的导通否来判断7对光电对管的通断,由此而来判断风向传感器的好坏,只要7对光电对管工作正常,旋转风向传感器的风标时,风向风速校验仪的7位发光二级管就不同的点亮。
校验起来很方便,而且也不同整机连接,用这种方法对判断风向传感器工作正常否比EBll型风向校验器要快和准确,我们看附录中的格雷码一度数对照表,假如我们只校准了00、900、1500、2700。那么7对光电对管的低位对管即使有坏的也难发现,我省现场校准中实际校准了00、450、900、1350、1800、225“、270“、315“。即使这样低位7对光电管还是不能每位都检验得到。为此我们增加了239“的测量,从附录中看到239“是7对光电管全1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该风向传感器是合格的。
利用风向风速校验仪对风速风向记录仪进展校准,可以准确无误的判断出相应的问题,节省时间和方便。风向风速校验仪只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工作而设计的,这种方法能否用来代替现有的现场校验还有待于的到专家的认可。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风向风速监测仪受高山气候的影响
- 下一篇:风向风速记录仪的防冻自动保温系统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