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3

来源: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08-05-06  阅读

6 土壤与植物测试 测试方法见附件10
7
田间基本情况调查

7.1 调查内容 在田间取样的同时,调查田间基本情况。主要调查记录内容包括取样地块前茬作物种类、产量水平和施肥水平等。具体内容见附件3
7.2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是陪同取样调查的村组人员和地块所属农户。
8 肥料配方设计
8.1 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 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首先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然后确定相应的肥料组合,通过提供配方肥料或发放配肥通知单,指导农民使用。肥料用量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与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和养分平衡法。
8.1.1 土壤、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方法 该 技术综合了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对于大田作物,在综合考虑有机肥、作物秸秆应用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养分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其中,氮素推荐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 控;磷钾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监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策略。该技术包括氮素实时监控、磷钾养分恒量监控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8.1.1.1
氮素实时监控施肥技术 根据目标产量确定作物需氮量,以需氮量的30%60%作为基肥用量。具体基施比例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同时参照当地丰缺指标来确定,一般在全氮含量偏低时,采用需氮量的50%6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居中时,采用需氮量的40%5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偏高时,采用需氮量的30%40%作为基肥。30%60%基肥比例可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进行校验,建立当地不同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播种前对020cm土壤无机氮(或硝态氮)进行监测,调节基肥用量。 其中:土壤无机氮(公斤/亩)=土壤无机氮测试值(mg/kg×0.15×校 正系数氮肥追肥用量推荐以作物关键生育期的营养状况诊断或土壤硝态氮的测试为依据,这是实现氮肥准确推荐的关键环节,也是控制过量施氮或施氮不足、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测试项目主要是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或小麦拔节期茎基部硝酸盐浓度、玉米最新展开叶叶脉中部硝酸盐浓度,水稻则采 用叶色卡或叶绿素仪进行叶色诊断,具体见附件9

8.1.1.2
磷钾养分恒量监控施肥技术 根 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磷肥,基本思路是根据土壤有效磷测试结果和养分丰缺指标进行分级,当有效磷水平处在中等偏上时,可以将目标产量需要量(只包括带出田 块的收获物)的100%110%作为当季磷用量;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需要减少磷用量,直至不施;而随着有效磷的降低,需要适当增加磷用量,在极缺磷的土壤上,可以施到需要量的150%200%。在24年后再次测土时,根据土壤有效磷和产量的变化再对磷肥用量进行调整。钾肥首先需要确定施用钾肥是否有效,再参照上面方法确定钾肥用量,但需要考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带入的钾量。一般大田作物磷钾肥料全部做基肥。有(速)效磷钾测试,各地根据具体条件选取下面一种分析方法。 ——通用浸提剂方法:M3-PM3-K ——ASI-PK ——常规方法:土壤Olsen-PBray1-P(酸性土壤);交换性钾。

8.1.1.3
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含量变幅大,作物对其需要量也各不相同。这主要与土壤特性(尤其是母质)、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等有关。通过土壤测试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丰缺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中微量元素测试,各地根据具体条件选取下面一种分析方法。 ——通用浸提剂方法:M3-Ca,-Mg,-Zn, -Mn, -Cu, -Fe –B-Mo ——ASI-Ca,-Mg,-Zn, -Mn, -Cu, -Fe –B-Mo ——常规方法:交换性Ca, MgDTPA-Zn, -Mn, -Cu, -Fe,
土壤有效硼和钼。
8.1.2 肥料效应函数法 根据“3414”方案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肥料配方和施肥推荐提供依据。
8.1.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供肥料配方。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田间试验也可采用“3414”部分实施方案,详见4.2.2“3414”方案中的处理1为无肥区(CK),处理6为氮磷钾区(NPK),处理248为缺素区(即PKNKNP)。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即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
为高,从而确定出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施用肥料数量。对该区域其他田块,通过土壤养分测定,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
8.1.4 养分平衡法
8.1.4.1 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目标产量的施肥量,通过施肥补足土壤供应不足的那部分养分。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 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作物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基础产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
8.1.4.2
有关参数的确定 ——目标产量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其计算公式是:目标产量=(1+递增率)×3年平均单产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为10%-15%为宜,露地蔬菜一般为20%左右,设施蔬菜为30%左右。 ——作物需肥量通过对正常成熟的农作物全株养分的化学分析,测定各种作物百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常见作物平均百公斤经济产量吸收的养分量)即可获得作物需肥量。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 ——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通过基础产量估算(处理1产量):不施养分区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公斤)= ×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通过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估算: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一个校正系数,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该系数称为土壤养分的校正系数。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 上述公式以计算氮肥利用率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施肥区(N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3414”方案中处理6的作物总吸氮量;缺氮区(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3414”方案中处理2的作物总吸氮量;肥料施用量(公斤/亩):施用的氮肥肥料用量;肥料中养分含量(%):施用的氮肥肥料所标明的含N量。如果同时使用了不同品种的氮肥,应计算所用的不同氮肥品种的总氮量。 ——肥料养分含量供施肥料包括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含量按其标明量,不明养分含量的有机肥料其养分含量可参照当地不同类型有机肥养分平均含量获得。

8.2
县域施肥分区与肥料配方设计 GPS
定位土壤采样与土壤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气象资料、种植结构、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借助信息技术生成区域性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图和县域施肥分区,优化设计不同分区的肥料配方。主要工作步骤如下:
8.2.1确定研究区域 一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的研究单元。
8.2.2 GPS定位指导下的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要求使用GPS定位,采样点的空间分布应相对均匀,如每100亩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先在土壤图上大致确定采样位置,然后在标记位置附近采集多点混合土样。
8.2.3 土壤测试与土壤养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将土壤测试数据和空间位置建立对应关系,形成空间数据库,以便能在GIS中进行分析。
8.2.4 土壤养分分区图的制作 基于区域土壤养分分级指标,以GIS为操作平台,使用Kriging方法进行土壤养分空间插值,制作土壤养分分区图。
8.2.5 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的生成 针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和施肥决策系统,生成县域施肥分区图和分区肥料配方。
8.2.6 肥料配方的校验 在肥料配方区域内针对特定作物,进行肥料配方验证。
8.3 施肥通知单 施肥通知单见附件4 9配方肥料合理施用在养分需求与供应平衡的基础上,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坚持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相结合;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坚持施肥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在确定了肥料用量和肥料配方后,合理施肥的重点是选择肥料种类、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等。
9.1 配方肥料种类 根据土壤性状、肥料特性、作物营养特性、肥料资源等综合因素确定肥料种类,可选用单质或复混肥料自行配制配方肥料,也可直接购买配方肥料。
9.2
施肥时期 根据肥料性质和植物营养特性,适时施肥。植物生长旺盛和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应重点施肥,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分期施肥。对作物不同时期的氮肥推荐量的确定,有条件区域应建立并采用实时监控技术。

9.3
施肥方法
常 用的施肥方式有撒施后耕翻、条施、穴施等方法。应根据作物种类、栽培方式、肥料性质等选择适宜施肥方法。例如氮肥应深施覆土,施肥后灌水量不能大,否则造成氮素淋洗损失;水溶性磷肥应集中施用,难溶性磷肥应分层施用或与有机肥料堆沤后撒施;有机肥料经腐熟后撒施,并深翻入土。
10 示范及效果评价
10.1 田间示范
10.1.1 示范方案 每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田设2—3个示范点,进行田间对比示范。示范设置常规施肥对照区和测土配方施肥区两个处理,另外加设一个不施肥的空白处理,其中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常规施肥处理不少于200 m2、空白(不施肥)处理不少于30m2。其它参照一般肥料试验要求。通过田间示范,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等指标,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益,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校正及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提供依据。田间示范应包括规范的田间记录档案和示范报告,具体记录内容参见附件5
10.1.2
结果分析与数据汇总
对于每一个示范点,可以利用三个处理之间产量、肥料成本、产值等方面的比较从增产和增收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产量结果与计划产量之间的比较进行参数校验。有关增产增收的分析指标如下:
10.1.2.1 增产率 配方施肥产量与对照(常规施肥或不施肥处理)产量的差值相对于对照产量的比率或百分数。增产率A%= 其中:A 代表增产率; Yp 代表测土配方施肥产量(公斤/亩); Yk 代表空白产量(公斤/亩; Yc 代表常规施肥产量(公斤/亩。
10.1.2.2
增收 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方面是测土配方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增加的收益。其计算时,首先根据各处理产量、产品价格、肥料用量和肥料价格计算各处理产值与施肥成本。然后计算配方施肥新增纯收益比对照新增纯收益:增收(I = [Yp-Yk(Yc)]×Py - 其中:I 代表测土配方施肥比对照(或常规)施肥增加的收益,单位为元/亩; Yp 代表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Yk 代表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 Yc 代表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PY 代表产品价格(元/公斤); Fi 代表肥料用量(公斤/亩); Pi 代表肥料价格(元/
公斤);
10.1.2.3 产出投入比 简称产投比,是施肥新增纯收益与施肥成本之比。可以同时计算配方施肥的产投比和常规施肥的产投比,然后进行比较。 其中:D 代表产投比; Yp 代表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Yk 代表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 Yc 代表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PY 代表产品价格(元/公斤); Fi 代表肥料用量(公斤/亩); Pi 代表肥料价格(元/公斤);
102 农户调查反馈 农 户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具体应用者,通过收集农户施肥数据进行分析是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果与技术准确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馈修正肥料配方的基本途径。因此,需要进行农户测土配方施肥的反馈与评价工作。该项工作可以由各级配方施肥管理机构组织,进行独立调查,结果可以作为配方施肥执行情况评价的依据之一,也是社 会监督和社会宣传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作为配方技术人员工作水平考核的依据。具体操作如下:
10
21 农户施肥数据的调查

10.2.1.1
测土样点农户的调查与跟踪 每县主要作物选择30-50个农户,填写农户测土配方施肥田块管理记载反馈表,留作测土配方施肥反馈分析,记载内容见附件6

10.2.1.2
农户施肥调查 每县选择100户左右的农户,开展农户施肥调查,最好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户和常规施肥农户,调查内容见附件7

10
22 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评价方法

10.2.2.1 测土配方施肥农户与常规施肥农户比较 从作物产量、效益方面进行评价。
10.2.2.2
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前后的比较 从农民执行测土配方施肥前后的产量、效益进行评价。

10.2.2.3 测土配方施肥准确度的评价 从农户和作物两方面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准确度进行评价,内容见附件8。
11 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与报告撰写 各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承担单位提交本区域年度数据库,包括田间试验数据库、土壤采样数据库、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库、肥料配方数据库、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数据库,有关数据库表格见附件9。同时撰写并提交本区域年度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种植业概况(来自县统计数据)、测土情况、配方推荐情况、配方校验与示范结果、农民配方施肥反馈结果、配方施肥总体效果、经验与问题、改进办法。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2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