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技术文章 >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1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1
李金凤 姜秀芝 王志学(哈尔滨市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 病源特点
丝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担子菌亚门轴黑粉菌属,黑粉为冬孢子。病原菌大部分在土壤中越冬,少量在种子中越冬。冬孢子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3年,条件适宜时即可萌发。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7~
2为害症状
丝黑穗病老百姓称之为“乌米”。病菌主要为害植株穗部,通常于玉米抽穗之后呈现症状。雄穗受害时花器变形,颖片变长,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灰褐色菌瘿,以后菌瘿破裂散出大量黑粉。雌穗受害时,果穗变短,穗基部膨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菌瘿,成熟后苞叶开裂散出黑粉,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的维管束组织。一般情况下,雄穗发病的雌穗都发病,而有时雌穗发病雄穗却正常。苗期也可发病,一般要到6~7片叶时才表现出症状。表现为病苗节间缩短,植株矮化,茎秆上粗下细,形如笋状,多向一侧弯曲。叶色深绿,有时叶上产生1~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从叶基部延伸到叶尖。
3侵染循环和侵染途径
散落在土壤中的病菌冬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另外有一少部分冬孢子可以附着于种子表面和混入粪肥中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春天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后产生侵染丝侵入玉米,并达到生长点,以后菌丝随玉米的发育而扩展,到玉米花芽分化时进入穗部。病菌破坏穗部形成大量黑粉。这是一个苗期侵入,系统发病的病害,属系统侵染性病害。幼苗受病菌侵入的时问较长,一般是幼芽期侵染率高,四叶期以后侵染率下降,五叶期以后病菌基本很少侵染了。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2
- 下一篇:玉米区域试验方法及田间管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