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耕作技术
来源: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09-03-12 阅读次
国内外研究者认为“硬床软被”有利于作物出苗,如农民在点种前踩底格子,播种机的开沟下面有压脚,目的都是让种子着在硬床上,再经过踩格子或镇压把种子压入紧实的土壤中。种子在反润良好的紧实土壤中,才有利于吸水、生根和出苗。种子上面覆盖的软被也要有一定的紧实度,特别是小粒种子上面的土如果过松的话,水分易散失,出现落干,不利于保苗。试验表明:土壤容重1.0~1.37克/立方米范围内,玉米、大豆、高梁的生长繁茂性、干物质积累和叶龄好,随土壤紧实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高。生长在紧实土壤上的作物有明显的抗倒伏作用。
土壤过松过紧都不利于作物高产。一般适宜的苗眼紧实度为容重1.2—1.37克/立方米。当土壤的容重超过1.37克/立方米,则应耕松。翻耙后的土壤容重在0.9--1.0克/立方米之间,垄体要适当镇压达到容重1.2克/立方米左右。黑龙江省的黑土由于有冻融过程,翻耕地的后效可维持2—3年,即2—3年内土壤普遍容重仍可保持在1.2—1.3克/立方米的适耕范围内。我省应用的轮翻、耙茬(碎茬)种、原垄种或带茬播种都是土壤紧实度原理的实际应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少耕、免耕也是运用了作物需要适宜紧实度的土壤耕作原理。
一、深松的概念。
深松是松耕或松地耕作的一种。松耕是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局部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的一种耕作方法。其深度不打破犁底层称之为浅松,一般为15—20厘米;深度打破犁底层称为深松,一般25。30厘米;深度打破粘盘层称之为超深松,一般为35—50厘米。
在长期运用平翻耕法或垄作耕法后,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都形成了一层紧硬的、封闭式的犁底层。犁底层的厚度可达6—10厘米。它的总孔隙度比耕作层或心土层减少10%一20%,阻碍了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水、肥、气、热梯度的连通性,降低了土壤的抗灾能力。同时,作物根系难以穿透犁底层,根系分布浅,吸收营养范围减少,抗灾力弱,易引起倒伏早衰等等,影响产量提高。因此,消灭犁底层成为重要的措施。除了人为造成的犁底层需要人为措施去消灭它以外,在土壤自然形成时,在土层30厘米以下,也有形成难透水气的粘盘层,为了增强土壤和作物的抗灾能力也需要采取人为措施消除它,深松就是这样一项措施。但是深松不能较深地翻埋肥料、杂草、秸秆及减少病虫害,这是不足之处。
二、深松耕法的作用。
(1)提高了土壤的贮水能力。间隙深松打破了犁底层,使土壤透水性增强,在5—9月降雨376.6毫米条件下,深松耕法贮水深度达到110一150厘米,而有封闭式犁底层,贮水深度只达60厘米。贮水容量增加了15%左右。底土层贮水多,利于次年雨季前的抗旱,即变伏、秋降雨为春墒,使土壤水分分布较平稳。深松后的土壤能迅速地接纳降水,在降暴雨、急雨时,减少了水的径流和表土流失。
(2)形成良好的耕层构造。深松耕法的耕层构造使作物根系的密集层加厚,根系可随土壤含水量情况自由地向实或松的部位伸展,而且可以从深松部位向底土层生长,其根量比未深松的增加三倍。由于有较多的根系留在土壤中,使土壤有机质下降较缓和。深松使底层土在原地熟化,可有效使用土壤肥力,防止非生产性消耗。由于不打乱原有土壤层次,使肥沃的土层保持在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密集的部位,而播种时,将种子播在熟土上,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育。
(3)增加农作物产量。经全省多年对深松增产效果的认定,深松同连年浅层垄耕和连年平翻(形成了犁底层)相比,作物产量在深松当年可增加8%—10%,而次年可增加10%-20%,并可提前成熟。据双城市测定,深松地块的玉米比没有深松整地的地块的玉米主根长出74厘米,次生根多出20根,百粒重增加1.4克,亩增产156公斤。牡丹江垦区从1973年开始推广深松耕法,到1988年15年时间里,通过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用小铧杆尺深松犁(即用五铧犁架子,原装小铧位置仍装小铧,原装大铧位置改装凿形深松铲)进行浅翻间隔深松(浅翻7—8厘米,间隔35厘米,深松20235厘米),其增产效果稳定,抗旱、抗涝效果好。还可以减轻土壤风蚀和水蚀。1980至1985年,在八五一O农场种小麦12个点次试验调查,浅翻间隔深松比平翻亩增产9~65.75公斤,平均增产34.35公斤,平均增产幅度21.6%。种大豆5个点次试验,平均增产27.15公斤。平均增产19%,各农场生产实践都有同样的增产趋势。
三、深松作业的田间作业质量标准。
黑龙江省田间作业质量标准第2.2款规定:深松作业适用于土壤全面深松、垄翻深松、起垄深松、中耕深松等土壤深松作业。中耕深松一般耕深为20--25厘米。除中耕深松外,以破碎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耕深为25--30厘米;超级深松耕深大于或等于30厘米,各行深松误差为±2厘米。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全面深松行距30--50厘米,行距误差±2厘米。深松沟凿形铲宽为4.6厘米,双翼铲宽为10厘米左右。
土壤过松过紧都不利于作物高产。一般适宜的苗眼紧实度为容重1.2—1.37克/立方米。当土壤的容重超过1.37克/立方米,则应耕松。翻耙后的土壤容重在0.9--1.0克/立方米之间,垄体要适当镇压达到容重1.2克/立方米左右。黑龙江省的黑土由于有冻融过程,翻耕地的后效可维持2—3年,即2—3年内土壤普遍容重仍可保持在1.2—1.3克/立方米的适耕范围内。我省应用的轮翻、耙茬(碎茬)种、原垄种或带茬播种都是土壤紧实度原理的实际应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少耕、免耕也是运用了作物需要适宜紧实度的土壤耕作原理。
一、深松的概念。
深松是松耕或松地耕作的一种。松耕是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局部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的一种耕作方法。其深度不打破犁底层称之为浅松,一般为15—20厘米;深度打破犁底层称为深松,一般25。30厘米;深度打破粘盘层称之为超深松,一般为35—50厘米。
在长期运用平翻耕法或垄作耕法后,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都形成了一层紧硬的、封闭式的犁底层。犁底层的厚度可达6—10厘米。它的总孔隙度比耕作层或心土层减少10%一20%,阻碍了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水、肥、气、热梯度的连通性,降低了土壤的抗灾能力。同时,作物根系难以穿透犁底层,根系分布浅,吸收营养范围减少,抗灾力弱,易引起倒伏早衰等等,影响产量提高。因此,消灭犁底层成为重要的措施。除了人为造成的犁底层需要人为措施去消灭它以外,在土壤自然形成时,在土层30厘米以下,也有形成难透水气的粘盘层,为了增强土壤和作物的抗灾能力也需要采取人为措施消除它,深松就是这样一项措施。但是深松不能较深地翻埋肥料、杂草、秸秆及减少病虫害,这是不足之处。
二、深松耕法的作用。
(1)提高了土壤的贮水能力。间隙深松打破了犁底层,使土壤透水性增强,在5—9月降雨376.6毫米条件下,深松耕法贮水深度达到110一150厘米,而有封闭式犁底层,贮水深度只达60厘米。贮水容量增加了15%左右。底土层贮水多,利于次年雨季前的抗旱,即变伏、秋降雨为春墒,使土壤水分分布较平稳。深松后的土壤能迅速地接纳降水,在降暴雨、急雨时,减少了水的径流和表土流失。
(2)形成良好的耕层构造。深松耕法的耕层构造使作物根系的密集层加厚,根系可随土壤含水量情况自由地向实或松的部位伸展,而且可以从深松部位向底土层生长,其根量比未深松的增加三倍。由于有较多的根系留在土壤中,使土壤有机质下降较缓和。深松使底层土在原地熟化,可有效使用土壤肥力,防止非生产性消耗。由于不打乱原有土壤层次,使肥沃的土层保持在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密集的部位,而播种时,将种子播在熟土上,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育。
(3)增加农作物产量。经全省多年对深松增产效果的认定,深松同连年浅层垄耕和连年平翻(形成了犁底层)相比,作物产量在深松当年可增加8%—10%,而次年可增加10%-20%,并可提前成熟。据双城市测定,深松地块的玉米比没有深松整地的地块的玉米主根长出74厘米,次生根多出20根,百粒重增加1.4克,亩增产156公斤。牡丹江垦区从1973年开始推广深松耕法,到1988年15年时间里,通过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用小铧杆尺深松犁(即用五铧犁架子,原装小铧位置仍装小铧,原装大铧位置改装凿形深松铲)进行浅翻间隔深松(浅翻7—8厘米,间隔35厘米,深松20235厘米),其增产效果稳定,抗旱、抗涝效果好。还可以减轻土壤风蚀和水蚀。1980至1985年,在八五一O农场种小麦12个点次试验调查,浅翻间隔深松比平翻亩增产9~65.75公斤,平均增产34.35公斤,平均增产幅度21.6%。种大豆5个点次试验,平均增产27.15公斤。平均增产19%,各农场生产实践都有同样的增产趋势。
三、深松作业的田间作业质量标准。
黑龙江省田间作业质量标准第2.2款规定:深松作业适用于土壤全面深松、垄翻深松、起垄深松、中耕深松等土壤深松作业。中耕深松一般耕深为20--25厘米。除中耕深松外,以破碎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耕深为25--30厘米;超级深松耕深大于或等于30厘米,各行深松误差为±2厘米。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全面深松行距30--50厘米,行距误差±2厘米。深松沟凿形铲宽为4.6厘米,双翼铲宽为10厘米左右。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辨别农药药害及补救措施
- 下一篇:灌溉试验站土壤、作物、气象及水分..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