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龙头企业带头农业产业化,保增长促增收
龙头企业带头农业产业化,保增长促增收
尽管金融危机没有像欧洲有些国家或美国那样影响中国的经济,政治或者民生,但是,各行各业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波及,毕竟现在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国内农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挑战。而在危机面前,农业龙头企业表现出了领头羊的风范,一边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边自身进行结构调整,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主动应对,有效缓解了危机影响;同时给其他企业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调结构扩内需,农业产业化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冲击最大的是国外需求急剧萎缩,订单大幅减少进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需求不振。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稳外需、扩内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应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研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特别是外向型龙头企业,在努力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销比例,开拓国内市场。
由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措施及时,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增长速度比2007年明显放缓,但总体规模和效益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中部地区和粮食、畜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0.15万个,其中龙头企业8.15万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852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2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83万亿元,净利润2293.53亿元,上缴税金1121.3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0.39%、20.90%16.48%和14.69%。全国共有1703家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比2007年增加39.36%。
促就业保增收,农业产业化带农惠农成效明显
针对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出现的部分卖难、农民就业增收困难的情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积极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千方百计保订单、保收购、能收尽收,主动承担原料价格波动风险。2008年,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值达到1.56万亿元,为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就业是保增收保稳定的关键。在去年底农民工大量返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重要时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迅速做出反应,发出了携手农民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积极倡议。倡议龙头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秉承农业产业化的宗旨和本质,努力做到不裁员、不降薪,稳农民工就业岗位,与农户紧密连接,共渡难关,共克时艰。截至2008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4701.81万人,比2007年增长12.41%,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2544.61万人,比2007年增长7.91%。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2009年中小型龙头企业用工有所减少,但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产能,增加用工的幅度比较大。
为减缓金融危机对农户的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了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强化了为农民服务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抱团取暖,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不仅大大将天就地农户的经营风险,减缓了金融危机对农户的冲击,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保障农民收入,通过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
截至2008年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民9808万户,比2007年增加297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1700多原,2000年以来,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情况是,2000年947元、2002年1001元、2004年1201元、2005年1336元、2006年1486元、2007年1649元,年均增幅达10%左右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提质量保供给,农业产业化保障农产品安全供应的能力逐步增强
去年三鹿奶粉事件给龙头企业一个很严肃的警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是一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和生死线。质量安全事件再加上金融危机,龙头企业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奶业企业积极整改。其他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了标准化,实施产加销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健全产品可追诉制度,积极参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确保农产品安全供应。
2008年,全国龙头企业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的达到8676家,比上年增长42.51%;通过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有1.62万家,比上年增长29.62%。获得“三品”认证的送头企业达1.24万家,产品涵盖9600多个,其中种植业面积达7.13亿亩,牲畜饲养量3.28头,禽类饲养量46.12万只、养殖水面面积2567万亩,分别比2007年增长51.63%、19.03%、20.33%和17.96%。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不少龙头企业成为奥运食品供应商,为奥运健儿和国际友人提供了放心安全的优质食品,有力支持了奥运会在中国顺利圆满举办。
建基地壮产业实施跨区域合作,农业产业化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是大幅度增加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008年,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基地投入总额达1413.2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73.92亿元,农民培训投入449.31亿元,生产资料垫付321.69亿元,其他投入168.36亿元。
二是大型龙头企业进园区,带动中小型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亿集群发展,抱团抵御风险、资源共享,实现共也。合肥市肥东县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由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40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7.6亿元,利润2.6亿元,建设40万亩生产基地,辐射带动27.8万户农户。
三是实施跨区域合作,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龙头企业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分工调整的新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南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9家,省重担龙头企业327家,推动食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2008年食品工业的规模超过3500亿元。湖南省食品工业增加值2008年提高42%,新增规模企业159家。湖北省3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食品工业增加值占520亿元,贡献率仅次于汽车产业。2008年,全国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的有2716家,比2007年增长30.45%。
龙头企业的这种承大任于危难时刻的作风,的确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在危机面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在这次危机中,顺利渡过并且实现企业的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努力。农业产业化已经步入轨道,但仍然任重道远。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