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于保平谈怎样给粮食定价

来源: 中国农业仪器网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09-07-13  阅读
 

     今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粮食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国际粮食巨头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也压迫着国内的粮食业。但是,为了维持粮食市场的稳定,国家还是出台了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政策,但是,提高后的价格,到底能不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利润,或者相对于小麦成本的提高,最低收购价提高只是一次安慰之举?

       于保平解释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4年来,国家多次进行托市收购,掌握主要商品粮源,对稳定市场粮价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农资价格也随之涨落。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去年小麦亩均成本560多块钱,比2007年上涨近30%。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今年除一些地区因为抗旱等因素增加成本外,实际上农民小麦生产成本总体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

今年我国粮食调控的基调是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粮价下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从国家确定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看,每斤比上年提高了0.1元左右,同时增加了200亿元对种粮农民补贴。初步看,现在的小麦价格对农民种粮收益是有保障的。

       接着于保平就粮价应维持在何种水平,作了一番分析。

  “让种粮农民获得合理的回报,种粮积极性才能长期保持,粮食生产才有持续的动力。因此,粮价应该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粮价是种粮成本加上利润,从多年来粮食成本收益数据看,合理的成本利润率应该在30%以上。2004年以来,小麦的成本利润率基本达到30%,因此,麦农的生产积极性一直比较高。粮价主要还由市场供求决定,成本推动、市场投机和国际市场等因素也有很大影响。从市场供求看,今年是我国夏粮的第六个丰收年,国内小麦供应充足,但粮食需求的变化不大,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在下降,因此粮食价格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从国际市场看,目前我国小麦、大米、玉米的价格已基本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有的甚至逆转了。从生产成本来看,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种粮比较效益差,这对提高粮价带来压力。以上这些因素,都给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带来了挑战。”于保平说

       对于近几年粮价的大涨大跌,于保平道出了自己的看法:“于保平:从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情况看,小麦、大米、玉米供求是基本平稳的,又有充足的库存,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让市场粮价不大涨,也不大落,我觉得是能做得到的。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不是主要粮食品种数量的短缺,而在于粮食流通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化的多元化的粮食流通,许多粮食购销企业变成了粮食仓储服务企业、收购服务企业。企业和农户的存储随着粮价的波动变化太大。粮食供求结构和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粮食流通产业设施发展滞后,粮食的调运成本偏高,速度偏慢,不利于价格波动的平抑。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长远,建立高效率的粮食流通体系,培育壮大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真正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调控作用。

  最后于保平就如何确保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可行化建议:“粮食市场中的问题,应该多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让粮价这个市场信号正确反映市场供求。政府调控的目的是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因此要选择好的时机、力度和方式。提高政府价格干预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正式出台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掌握全国的小麦等粮食产销、库存、消费情况及趋势,尽快建立小麦等粮食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粮食供求形势、国际国内粮食期货、现货价格的监测分析。既立足国内保障基本供给,又要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及时、合理、准确地安排好粮食进出口。”

“完善种粮直接补贴和最低收购价制度,稳定种粮农民基本收益。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农业救助等制度,减小自然灾害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建立高效通畅的粮食流通机制,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应该合理规划粮食流通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大产区向销区“移库”力度,真正实现粮食库存以销区为主。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引导农民和企业合理的价格预期,指导企业保持正常的生产库存,防止粮价高时抬价收购,粮价低时变相压价。” 最后于保平总结道。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4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询价: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