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技术文章 > 对扩大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的思考
对扩大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的思考
来源: 本站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0-05-19 阅读次
肥沃的土壤和充足均衡的营养条件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湖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该省粮食主产县市包括利川共计47 个。其中,襄阳区、监利县、枣阳市、曾都区、钟祥市、沙洋县、公安县、仙桃市、京山县、松滋市、利川市、天门市、洪湖市、宜城市、应城市、当阳市、麻城市、黄陂区、南漳县、浠水县、荆州区等21 个县市被列入国家优粮工程一期,在其中6 县市实施标准粮田建设。实践证明,实施这一工程,整治农田的成效较大,提升地力的作用明显,扩大应用的前景广阔。
1 标准粮田建设的效果
襄阳、钟祥、监利和宜城、枣阳、洪湖等6 县市先后分两批(2004~2006 年和2006~2008 年) 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每县市建设面积0. 27 万hm2 ,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化验室建设、配肥站建设等。从已完成项目的第一批市县来看,获得的效果主要有:
1. 1 显著改善了耕地排灌及路网设施 已基本实施完工的襄阳、监利和钟祥三县市,共改建各种渠沟175. 34 km,改建涵管斗门947 处,分水闸66 处,新建农桥85 处。按300~500 m交通网格建设机耕道68. 25 km,建设田间作业道40. 7km,平整土地246 hm2 ,新改建电泵站10 座,建设防护林植树20. 34万株。实施区域的粮田立地条件大为改观,防御涝旱能力达到十年一遇的标准。
1. 2 提高了测土配方施肥水平 各县市通过项目添置完善了化验室和配肥站仪器设备(测土配方施肥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测土仪或者土壤养分测定仪来测定土壤养分,然后根据养分的多少,再给出一份合理的施肥方案。),开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一体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使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明显增强,水平得到提高,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三县市共添置化验仪器86 台(套) ,化验土样716 个,举办技术培训班120 余场次,培训农民3 万余人次。各兴建年产能力1 万t 配肥站1 个,当年共实际生产供应BB肥约1 万t ,应用面积1. 72 万hm2 。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钟祥、襄阳分别以项目辐射带动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2. 66 万hm2 以上。
1. 3 有效提升了粮田土壤肥力 通过平整土地、深耕松土、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水肥管理,培肥了地力。三县市实施秸秆翻压还田约0. 53 万hm2 ,秸秆覆盖还田约0. 40 万hm2 ,秸秆堆沤还田0. 12 万hm2 ,施用农家肥0. 47万hm2 ,轮作种植绿肥0. 10 万hm2 ,低湖烂泥田实行水田垄作266. 67 hm2 。对于耕作层小于15 cm(水田) 或20 cm(小麦地)进行农机具深耕松土1 次,共计面积0. 37 万hm2 。根据田间抽样取土化验结果,实施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 12~0. 46 个百分点,碱解氮增10~18 mg/ kg ,速效磷增0. 2~1. 8mg/ kg ,速效钾增加0. 8~8. 1 mg/ kg。
1. 4 大幅增加了粮食单产和生产效益 三县市项目区种植模式有:油(麦) —稻(钟祥) ,油—稻—稻(监利) ,麦—稻(襄阳) 。按建设要求共实施水稻播种面积1. 06 万hm2 ,小麦0. 33万hm2 ,油菜0. 33 万hm2 。水稻单产6 750~9 900 kg/ hm2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了7. 1%~14. 3%;小麦单产4 470~5 595kg/ hm2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6. 5%~9. 2%;油菜单产1 560~2 235 kg/ hm2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11. 1%~17. 6%。一年共增产水稻840 万kg、小麦98 万kg、油菜籽75 万kg ,共计增加产值1 504 万元,同时,减少化肥投入520 t ,计价值52 万元。合计为农民增加收入1 556 万元,耕地增收1 950 元/ hm2 ,农民人均增收180 元。当年增收值约为中央投资额(如按粮田标准化建设后发挥十年效益计算) ,其投产比则为1∶10 以上。
2 粮食主产区农田利用现状
47 个粮食主产县市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80 %,其中21 个重点基地粮食总产量占47 个县市的60 %以上。尽管其低产土壤面积比全省比例小,治涝体系初具规模,但耕地质量总体下降,生产能力不强。
2. 1 耕地用养失调,地力下降 全省300 个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的测试结果表明,2004 年与(1982 年)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结果比较,除土壤有效磷指标上升外,其余养分含量普遍下降。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2. 44 %下降至1. 92 %。其中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处在1. 0 %~1. 5 %,相当一部分旱地土壤有机质低于1. 0 %。水田土壤有机质也仅为2 %左右,远低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3 %~5 %;土壤全氮平均含量由0. 152 %下降至0. 134 %;土壤速效钾由136mg/ kg 下降至82 mg/ kg ,不仅下降幅度大,而且缺钾面积进一步扩大,缺乏范围从19 %上升为75 %,由少部分缺钾变为大部分缺钾;缺硼锌等微量元素面积约为90 %。同时,由于养分失调,土壤物理性状变差,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减弱,耕地土壤酸化、板结的趋势继续加重。
2. 2 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基本建设弱化 粮食主产区内农田基础设施大多兴建于20 世纪60~70 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简陋,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尽管近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逐步加大了灌区改造工程、排涝工程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部分骨干水利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田间工程的整治仍相对滞后,渠道输水缓慢,渗漏严重。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只有0. 45~0. 55 和0. 45 左右。粮食主产区内50 %以上的排灌设施带病运行,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同时,农田林网、机耕道不配套。
2. 3 土肥技术服务条件差 全省各县市土肥化验室都是20世纪80 年代初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兴建的,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土肥行业一度走入低谷,土肥化验室曾处于长期关门或半关门状态,仪器设备年久失修,更新缓慢,严重老化。要使土肥化验室重新正常运转,原有的仪器设备基本上需淘汰。粮食主产区各县市普遍缺乏必要的实验、检测的设备和仪器,难以满足对土壤、肥料、墒情的研究和监测需要。
2. 4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据统计,21 个粮食重点县市常用耕地面积由1999 年的147 万hm2 下降至2004 年的140 万hm2 ,年均减少1. 3 万hm2 ,年均面积减幅为0. 95 %。湖北省地处中原腹地,耕地后备资源贫乏,全省可开垦仅为全省两年占用的耕地数量。为缓解发展粮食等农作物生产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强耕地质量,提高产出率。
3 扩大粮食主产区标准粮田建设的战略分析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工程,其标准化粮田建设项目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的重要举措,一期建设已初见成效。为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建议加快实施步伐,扩大建设范围,将其他15 县市尽快列入国家计划,同时适当兼顾其他26 个粮食主产县市,争取在“十一五”期间47 个粮食主产县市都能开展标准粮田建设示范,辐射带动粮食主产区粮田逐步实现标准化。其战略意义重大,必要条件充分。
3. 1 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
湖北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仍频繁发生,对该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和稳步提高。应有重点地进行标准粮田建设,使抗大旱大涝能力分别由3 年一遇、5 年一遇提升到10 年以上一遇的标准,以此带动主产区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抗灾能力。
3. 2 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虽然湖北省雨量充沛,但因灌溉方式落后,农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40 %,灌溉水产粮为1 kg/ m3 左右,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0 %。开展标准粮田建设,对田、水、渠、路进行综合治理,可有效改善粮田小气候和土壤小环境,提高粮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充分利用“土壤水库”的蓄水、调水和供水功能,促进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与灌溉水利用的有机结合,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依赖;通过提高粮田产出率,可适当减少粮食生产占用耕地数量,有利于坡地、低洼田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3 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为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市场空间,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粮食主产省的优势,大力开拓粮食市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此,有必要通过运用综合治理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技术服务条件,为农民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培肥土壤,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促进粮食比较效益的提高和粮农收入的稳步增长。
3. 4 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湖北省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特点“, 光、热、温、水、气”等自然资源丰富,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明显,土壤宜耕性强,可概括为“南北过渡四季明,七山一水田两半,山丘平湖五业繁,金浪银波漫江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生产前景,使粮食特别是水稻、小麦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其单产提升空间大,总产增加潜力大,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4 扩大标准粮田建设的措施
湖北省粮食主产区遍及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中丘陵、鄂东丘陵及鄂东沿江地区,开展标准粮田建设,一方面应针对地域分散、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的实际,注重解决鄂北岗地和鄂东、鄂中丘陵岗地区域内粮田干旱,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区域内粮田涝渍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普遍解决田间配套设施、地力培肥和土肥水技术服务手段等共性问题。
4. 1 完善田间排灌设施
通过兴建、维修、改造田间小型排灌站,恢复和提高工程排灌能力,提高低洼地区及干旱地区排灌标准。对支斗农毛渠道进行硬化衬砌、疏浚、渍淤扩挖及防渗处理,适当新建田间排灌渠道,保障灌排水系统的畅通。
4. 2 实施田间工程,实行沟路林配套
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机能进、土肥沃、水畅流”的标准,搞好各项田间工程建设。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按3. 3~6. 7 hm2 形成格田。在粮田的主要道路、沟渠两侧种植防护林,防风固沙,改善田间小气候。适量建设机械进田作业通道,方便农机作业。丘陵岗地要按照小平大不平的原则,对部分不平整、不规则耕地适当进行平整治理,实现田园化。
4. 3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采取埋置渗水暗管、凿置鼠道、设置暗沟或水田垄作等措施,改良冷浸烂泥型水田;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造土性不良地,使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不低于2. 5 %和2. 0 %,或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 1 个百分点以上;采取加厚土层,改造瘠薄地,使耕地熟土层厚度达50 cm 以上;采取深耕松土,改造板结地,使水田、旱地耕作层分别达15 cm和20 cm以上;采取沟垄耕作技术改造宜耕坡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良缺素田;采取节水农业技术,改良易旱地。
4. 4 完善土肥水监测和配肥体系
粮食主产区以县为单位,添置、更新土壤、肥料、墒情监测的仪器设备,完善土肥化验室,加强县域内土壤肥力、墒情监测基点建设和土肥水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为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和示范样板;兴、扩建测土配肥站,实行“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为科学肥提供手段,强化服务功能;开展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准确把握不同粮田土壤类型的生产能力、肥力状况,摸清耕地质量,为因土改良、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以及保护、提高地力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标准良田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下一篇:食品中蛋白质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