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农家院里的院士科研工作站发明小麦节水高产的栽培技术

来源: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12-07-21  阅读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据测算,每生产500公斤左右小麦需要300至360立方米的水,而黄淮海麦区从小麦播种到成熟期的降水只有100至130立方米,只靠天然降水远远不能满足小麦高产的需求。所以种植小麦必须在节水栽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小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对节水栽培问题表示:“农业用水在水资源消耗中占比例最大,研究节水农业,无论是对节约水资源、还是增加粮食产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栽培上看,节水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如何让土壤更有效地储存水分;二是如何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他带领课题组围绕这两个方向在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于振文为了对这两个方向在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在兖州市小孟镇史王村西北角的农家院里建起小麦科研工作站,并配置土壤水分检测仪,围绕小麦耕作节水、测墒补灌等开展了多项研究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办公室选择科研课题时想不到的。比如,小麦种植中采用旋耕机技术,可以松土、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小麦成长。但如果多年使用旋耕机耕作,在地表下15厘米左右竟然会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不仅阻碍小麦根系下扎、影响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而且夏季降水难以渗入土壤深层,也不利于蓄水保墒。此外,旋耕后缺少镇压环节,使得土壤悬松,不仅导致水分散失,还容易让种子悬空,在冬季寒旱交加会造成死苗。

   用旋耕机耕地是黄淮海麦区主要的耕作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对提高该区域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发现,于振文提出,研究农艺农机结合,打破“犁底层”。2005年课题组与企业合作研制了“小麦深松机”,用深松机对土壤30厘米土层进行震动深松,降水可以渗得更深,小麦根系自然扎得更深,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与此配套,还有秸秆还田、旋耕、镇压等措施,形成了完整的“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2011年这项技术在陵县、无棣、沂水等9个县示范推广,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4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询价: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