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简述自然土壤的土体构造

来源: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2-12-19  阅读

     土体构造,是指土壤从上到下的远立剖面L许多土层的顺序排列、组合的方式。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中的物质也在变化。产生移动和淀积,使土体上下发牛层次分布,形成一定的剖面形态,在不同的成土条件下,土体内的物质运动特点不同,产生的剖面形态也不同。这些形态特征主要指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新生体、侵人体、盐酸反应和PH值等。通过认识土体构造,可以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肥力特点等。
  土壤成土过程比较短的土体,层次不十分明显,有的只有极薄的土层。但在土壤形成发展较深的土体巾,层次分化很明显。
  自然土壤的剖面形态,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Ao层
    即枯枝落叫层。在木本植物群落下的上壤最为明显。此层上部为疏松的残落物,下部为基本分解但原形可见,与少量土粒混合的残落物腐烂层。
  2.A层
    即淋浴层。此尼又可分为Al、A 2两层。A1层根系密集,富含省机质和矿物质养分,具有较好的团粒结构,色暗,土壤通透性好;A 2尼为较标淮的淋溶层,经常遭到雨水的淋洗,使易溶盐类、有机溶胶和铁、铝的水化物被琳下移,钉机、无机养分少。多粉沙质。灰白色。在木本植物群落是典型灰化层。
  3.B层
    即淀积层。A层淋洗下来购物质在此层淀积,质地相对较鼓,干燥时亦可发生裂隙。温带森林区域含铁铝的有图1—l  自然十境副6状态  机和无机肢体可从A层移至D层,形成铁质硬盘。水分渗透闲难。此层因淋溶强度不向,淀积状况不同,一般矿质养分牧十富。B层的下部,常因抓原作圈办为改A6仍虚绩灰征。称为潜盲目(或灰激层),简称G层。B层常有砂姜等新生体存在。
  4.C层
    为母质层。在B层之下,未受淋溶和淀积作用,基本上未受成土过程的影响发现少量根系,为一层土壤肚质。
  5.D层
    为母岩层。是半风化和来风化的岩石层,根系少见。在农业土壤中,表层是耕作层,内人类耕作培肥而成,杏机质和矿物质养分较丰富。其下有一犁底层,是因农业耕作压实和茹粒下移在此淀积而成,与耕作层界限明显,呈层状或片状结构,商机质含量低,紧实,孔隙度低,通透性差。此层以下为心土层,是原来自然土壤的B层,起着保水保肥的作用,虽然此层根系较少,但对作物生长后期水肥供应影响很大。在原来的母质层,受人为耕作影响不大,可供养分不多,较紧实,根系很少,为生土或死土,常称为底土层。
  园林范围内的土壤,是在自然土壤或农业土壤基础之上受较强烈的人为影响形成的,土壤状况较复杂,但仍是有规律性的。广场、街道绿地、公园(坛寺、庙宇、道观、行官、下府等开放为公园)及新建的旅游景点绿地,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在自然土壤或农业土壤基础上经人工堆垫、回填、压实,上部为培垫土或回壤土20一100cm或更深厚,下部为原状土。另一类为通体原状土。主要旅游绿化区的共同特点是,地表有一压实的地表片层5—20cm厚,因卫生和防火安全的需要,地表落叶多被清除,根据土壤养分速测仪检测的数据来看此层养分比森林自然土壤低得多,通透性差。其下部土层总的规律是,豹粒下移下明显,养分较上层低,因堆垫及回填原因,土壤养分常齐下层高于卜层现象。

      了解更多关于测土仪等土壤检测仪器,帮助您更加了解土壤构成。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4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询价: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