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技术文章 > 通过桑果组培研究植物组培技术
通过桑果组培研究植物组培技术
来源: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3-01-19 阅读次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属于落叶树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果桑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广西、湖北、陕西等地。但规模都不大,一般每个种植地不超过33 hm²亩。现有果桑品种十几个。从遗传方面来讲,有二倍体(2n)、三倍体(3n)、四倍体(4n)。产量2 250 kg/ hm² , 7 500~11 250 kg/ hm²、30 000 kg/ hm²。桑苗繁殖的方法很多,大体上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
嫁接法、扦插法,一是速度慢,二是质量差,不能脱毒,且易感病毒病。近20余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利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脱毒苗,以解决某些植物的退化,提高果实产量和质量,应用于生产,为加速培养桑树优良品种开辟出新途径。果桑不但桑果产量高、而且桑叶的质量、产量与湖桑(普通养蚕用桑树)相当。因此既可发展养蚕业,又可收获桑果。鲜桑果可以直接供应市场,也可加工成桑果汁、桑果酱、酿成桑果酒,制成桑仁糕,还可以提炼食用色素、医用黄酮等医药产品。香港杂志把果桑称谓第三代流行果品之一。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取健壮枝条的顶芽或侧芽,剪除叶片,用无菌水擦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3~4次,将处理过的组织放入组培培养室中开始培养。
1.2 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将顶芽或侧芽切成3~5mm长的段,剥去茎尖外部鳞片和小叶,接种到培养基上,每瓶接5~7段。
1. 3 培养
将顶芽或茎段,接种在MS + 0.5mg/L BA + 0. lmg/L NAA + 0. lmg/L GA培养基中培养,附加3%蔗糖,用0.5%琼脂固化。在温度25℃左右和光照下,5d后长出单生芽,4周后小芽长到1 cm并产生丛生苗。
将丛生苗分割接种在MS + 2mg/L BA + 0.5mg/L GA培养基中,附加蔗糖3% ,0.5%琼脂固化。
经培养小苗长到3~5cm高时,可以从节间处,将其切成小段进行继代培养,侧芽萌动,迅速生长。1个月可长到3~5cm高,继代培养可使侧芽苗不断增殖,从而获得大量可供繁殖的试管苗。
切下带顶芽的苗,插在1/2MS+1mg/L GA + 2%蔗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约4、5周后,在自然光照下,生根发育成完整植株,供移栽。
3 结果与讨论
本材料为双子叶植物,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茎段的切口特别是基部切口上会长出类似愈伤组织的褐化物,且不断膨大,直至将底部包围。这样从顶芽开始逐渐枯黄、萎缩,造成培养失效。因此,建议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活性炭等吸收剂吸附部分褐化物质,也可用频繁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或用切除褐化组织的方法加以防止,有一定效果。
嫁接法、扦插法,一是速度慢,二是质量差,不能脱毒,且易感病毒病。近20余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利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脱毒苗,以解决某些植物的退化,提高果实产量和质量,应用于生产,为加速培养桑树优良品种开辟出新途径。果桑不但桑果产量高、而且桑叶的质量、产量与湖桑(普通养蚕用桑树)相当。因此既可发展养蚕业,又可收获桑果。鲜桑果可以直接供应市场,也可加工成桑果汁、桑果酱、酿成桑果酒,制成桑仁糕,还可以提炼食用色素、医用黄酮等医药产品。香港杂志把果桑称谓第三代流行果品之一。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取健壮枝条的顶芽或侧芽,剪除叶片,用无菌水擦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3~4次,将处理过的组织放入组培培养室中开始培养。
1.2 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将顶芽或侧芽切成3~5mm长的段,剥去茎尖外部鳞片和小叶,接种到培养基上,每瓶接5~7段。
1. 3 培养
将顶芽或茎段,接种在MS + 0.5mg/L BA + 0. lmg/L NAA + 0. lmg/L GA培养基中培养,附加3%蔗糖,用0.5%琼脂固化。在温度25℃左右和光照下,5d后长出单生芽,4周后小芽长到1 cm并产生丛生苗。
将丛生苗分割接种在MS + 2mg/L BA + 0.5mg/L GA培养基中,附加蔗糖3% ,0.5%琼脂固化。
经培养小苗长到3~5cm高时,可以从节间处,将其切成小段进行继代培养,侧芽萌动,迅速生长。1个月可长到3~5cm高,继代培养可使侧芽苗不断增殖,从而获得大量可供繁殖的试管苗。
切下带顶芽的苗,插在1/2MS+1mg/L GA + 2%蔗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约4、5周后,在自然光照下,生根发育成完整植株,供移栽。
3 结果与讨论
本材料为双子叶植物,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茎段的切口特别是基部切口上会长出类似愈伤组织的褐化物,且不断膨大,直至将底部包围。这样从顶芽开始逐渐枯黄、萎缩,造成培养失效。因此,建议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活性炭等吸收剂吸附部分褐化物质,也可用频繁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或用切除褐化组织的方法加以防止,有一定效果。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