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今日话题:我国农业统计工作的变革

来源: http://www.top17.net/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13-11-14  阅读

  我国的农业统计调查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近60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农业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为补充等多种调查方法并存的一整套较为全面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农业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统计调查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呈多样性和全面性趋势,如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和生态中国概念,现行的农业统计调查制度难以反映。同时,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被应用到调查中来,统计手段不断变化,客观上也要求统计调查制度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农业统计工作面临的困境

  1.基层农业统计人员不稳定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劳动工作量大等特点。从事农业统计调查工作需要经常下乡入户,一些省份由于地域辽阔或地块分散,还需要经常吃住在农家。高强度的工作量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得年龄较大的统计工作者难以胜任。此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各种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基层统计工作的待遇对年轻人来讲也不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这导致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部分新接手人员不了解农业统计工作流程,不熟悉各指标间的内涵及相关逻辑关系,使得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2.农业统计数据收集难度大

  农业统计数据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作物生产情况,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设施农业生产情况,茶叶、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情况等10多张报表,270多项指标,其中仅种植业部分就包括100多种农作物,涉及150多项指标。如此庞杂的调查内容使得全面和及时的收集农业统计数据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县级统计调查机构中从事农业调查的一般为1-2人,而且还要承担中间消耗等多项其他调查。繁杂的工作任务和不成比例的工作人员,不仅加大了农业统计数据的收集难度,而且还使得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的努力受到影响。

  3.基层农业统计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

  近年来,由于农业统计调查业务量不断增加和新科技手段的使用,基层工作者除需掌握基本的统计调查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统计知识和统计调查工具。此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还不够丰富和灵活。目前的培训基本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或者是照本宣科的讲一番令基层统计工作者头晕目眩的理论,或者是把表内表间的审核关系机械地灌输给统计人员,造成基层统计人员对报表中众多指标间的逻辑联系掌握不够,影响数据上报质量。

  二、农业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统计调查对象具有局限性

  现行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虽然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但调查对象是村民小组内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户,由于易受调查对象主观配合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源头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虽然单位面积产量调查需要到地块中区调查,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是以播种面积的调查单元为基础,由于地块与农户挂钩,地块并不固定。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加大,样本框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以户为基础的调查已难以适应农村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2.农业统计数据源出多头

  依据现行的农业统计制度,粮食作物生产情况由各省调查总队上报,经济作物生产情况及茶叶水果等生产情况由各省统计局负责。其中粮食生产中的稻谷、小麦和玉米及经济作物中的八个棉花主产省和九个油菜籽主产省产量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但粮食作物中的小品种如谷子、高粱及薯类和豆类及其他经济作物如糖料和烟叶、蔬菜瓜果等仍是采取全面上报的统计报告制度。一套数据多渠道收集,时间和方法也都不尽相同,造成局队之间数据出现打架的现象。

  3.部分报表设计不合理

  在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中,中稻和一季晚稻是分开上报的,其中玉米和中稻的上报时间是每年的7月15日前,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及其他秋收粮食作物面积上报时间为8月25日前。但在发布最终数据时往往是中稻和一季晚稻合并计算,分开上报给调查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另外经济作物中的鲜切花单位包括支和吨,单位不统一,使得基层上报数据时无所适从。

  三、对农业统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1.改革统计调查方法

  建立农作物的对地抽样调查体系。对地抽样调查就是以耕地为调查对象,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相对目前的对户调查,对地调查不需要调查对象的配合,没有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比较客观,也是国际上农作物统计调查中普遍采用的调查方法。目前,已在很多省份开展了农作物的对地抽样调查,这对提高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调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推广新技术在农业统计调查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统计调查插上了一对崭新的翅膀。借助于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对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空间抽样调查和地面调查将能够互相印证,产生更精确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估计值,建立更完整和完善的抽样框,从而提高对农作物产量统计数据的评估技术,加快数据生产周期。此外,借助新技术,还可以对现场调查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进行实时监督,从而切实做到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

  3.完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三大项。但国际上通行的粮食概念仅是指谷物,且豆类中的大豆不仅占比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大豆主要用途为榨油和用作动物饲料。统计指标设置与国际的不协调,不利于国际交流和比较。其次要经常审视和整理统计调查制度,防止报表过多给基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最后,要拓展和丰富统计指标,建立对农作物的种植意向、播种、生长、收获、销售及库存等全过程的统计监测信息体系。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4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询价: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