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春小麦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 种子检验仪器网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08-01-10  阅读

春小麦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王秀兰 许永太 申青玲 赵得胜

(青海省互助县种子管理站810500)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平均海拔2700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3.5℃,属大陆寒温带气候,是理想的高产作物制种区。全县总耕地面积5.9万hm2,春小麦种植面积是仅次于油菜 、马铃薯的第三大作物。近年在春小麦制种方面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作一浅析。

1 春小麦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分散制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面对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很难统一的众多制种户,县种子生产部门在进行大面积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主要实行的是“公司 基地 农户”的制种模式,这种分散的制种方式给种子基地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主要表现在:田间检验时,因地多人少,往往造成检验费时、费力,田问去杂难度大,难以逐户逐田块落实,易留检验死角。

1.2多、乱、杂

由于农民的自发种植,乱种、乱引现象仍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甚至有些农户种植的还是未经审定的品系。从总体来看,品种多、乱、杂现象仍十分严重,再加上收获时以每家每户为单元,多为人工场选,机械混杂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仅凭技术员的感官收购,无法全面保障种子质量。

1.3商品率低

青海是典型的春小麦生产区,春小麦用种量较大且易混杂,同时春小麦又是一季作物,繁殖系数低,产投比小,从而导致春小麦商品率低。另外,春小麦与冬小麦相比,其商品色泽、加工品质也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春小麦生产面积也相应缩减了许多,农民除留足自己的口粮田外,一般都不愿把它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切口,这使得春小麦制种面积难以稳定,造成春小麦良种收购困难,统一供种推而不广。

1.4品质差

近年,互助县虽然培育和引进了多个春小麦品种,如兰天3号、乐麦5号、高原448、民和853、互麦13号、互麦14号等,但都由于面筋度不高,防雹能力差,提纯复壮措施跟不上等因素而惨遭淘汰或面积逐年缩减。迄今为止,大部分春小麦适种地区仍以“互助红”、“阿勃”这两个因稳产、年年提纯复壮等因素而延用了二三十年的品种为主栽品种。因此,农民对优质、高产高效、抗病等品种的需求仍相当迫切。

1.5种性退化

由于种子部门资金短缺,加上川水地区国有农场转型等因素,使主要以“三圃制”为技术依托的原种生产虽然对提高春小麦品种的纯度相当有效,但因其程序繁杂,要经过单株选择、分析比较、混系繁殖3道工序,所需费用相当高,费用约需2.25万元/hm2,且需用农户的耕地面积也比较大。因此,虽然种子基地对原种需求量大,但也只能提供互助红、阿勃等主栽品种的原种,而对其他诸如高原448、乐麦5号、互麦13号等搭配品种的提纯复壮无能为力,造成引、育新品种原、良种脱节,使用期缩短,种性退化严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解决对策

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全面提高制种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种子基地的管理力度。按照互助县制种产业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要求,今后,春小麦制种业要结合品种区划,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制种基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同一品种,并统一管理和收获,如西山乡铁家村、牙合村、刘家沟村等地区全部种植“互助红”;红崖子沟乡专门种植“阿勃”;哈拉直沟乡主要以“高原448”为主;塘川镇吉家沟村以“互麦13号”为主栽品种等。在集中连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种子的统供率、精选率和包衣率。收割时尽量防止机械混杂和人工混杂,从而提高品种的单产潜力及质量。

二是在降低种麦成本,增加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与农机推广部门加强联系,按照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广旱作施肥沟播技术、精少量播种技术,根据品种特性及当地土壤气候特点,合理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分蘖成穗数和粒重的增产潜力,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农民繁殖春小麦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春小麦良种的供应率。

三是良种繁育要以县种子部门为龙头,县、乡(镇)、村三级联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种子部门负责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不同栽培条件和环境下种植的当家品种、搭配品种和接班品种,并负责技术指导;乡(镇)、村两级要根据县种子部门提供的种子和技术,搞好“三圃制”提纯复壮工作,使原种、良种互相衔接,防止品种种性退化和混杂,从而满足全县农民对各类品种的需求。

四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新品种的引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搞好搭配品种、接班品种的提纯复壮,使种子生产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途径。

五是完善制种田的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程序,做好种子的把关。预防、报告和改进职能,使种子纯度从种到收处在监管之中,以防杂种入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我国种子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差距

我国种业尚属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国外成熟种子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差距。

2.1 “育、繁、推”一体化经营水平依然很低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国有科研单位育种,国有种子公司经营的体制,形成了育种资源高度集中于国有科研单位的局面,同时育种单位众多,条块分割又造成了育种资源相对分散。

目前我国育种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多以产销为主。企业科研投入水平较低,种子企业的盈利主要用于生产、营销网络扩张、分红等方面。企业获取品种的方式主要是购买品种、合作研发,种子企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品种支持,作为种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依然处于缺位状态。

绝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种子公司还未建立起稳定的生产基地,其销售的种子不仅数量不能满足,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例如,在玉米种子生产的主要省份甘肃省,约40%的制种为代繁生产。科研机构兴办实体受制度安排限制、市场约束也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2.2行业供给过剩已成为市场运行特征之一

虽然我国种业的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目前依然存在众多中小规模的种子公司。大型公司的种子生产、销售计划性很强,调控产销平衡的能力也较强;但对于中小种子企业,由于农作物种子产销不同期,加之生产、销售信息不畅,这些公司的生产存在明显的博弈色彩,盲目生产必然过度竞争。近几年,玉米、水稻种子供给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审定品种增多,进入市场速度加快,也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

2.3市场秩序和行业执法管理急需强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培育产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务院《意见》也明确要求,要消除影响种子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障碍,促进种子企业公平竞争。

良种补贴政策作为政府的一项惠农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农民的关心。但由于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在品种的选择、购买主体的定位、操作的公平公正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可能影响已经初步建立的种业市场秩序的健康和谐发展,最终将伤害农业产业本身,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府行政权力过大,尤其是地方政府过度寻求市场经济行政权力,造成地方主义保护盛行,阻碍规模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建立。

大型种子公司主推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农民认知度高,因此往往成为假冒的主要对象。企业维权的成效主要依靠侵权所在地区执法部门的支持,但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种子企业利益的考虑,袒护违规侵权单位,行政不作为。侵权种子不仅对热销的优良品种带来冲击,也成为局部区域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

3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子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种业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于大企业成为产业的支撑。从国外成熟种子市场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种子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种子企业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种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在进一步完善种业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的同时,着力提高种子企业以科研为核心的竞争力,未来中国种业的整合将主要体现在种子公司对科研资源的重组及国外种业资本对国内种业资源的重组。

3.1 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拥有知识产权品种是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品种是“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的龙头,成熟种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种竞争,而品种竞争实质上是科研的竞争,种子企业育种能力的加强也关系到我国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世界大的种子企业均在世界范围建立了科研体系,庞大的科研体系和投入是保持和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同时大型种业企业在其庞大的一体化科研体系支撑之下,在品种选育阶段同时就进行了品种的生产适应性试验,相对控制了大量审定和登记后品种的生产不适应问题。

种子产业由育种研究、种子生产和经营销售3个环节构成,真正的现代化种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3个环节。任何寄希望于3个环节的拼凑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公司的设计和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因为它永远是不稳定和发挥不了资源最大效率的结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和立场出现矛盾的结论,而不是始终站在发展和增强中国种业竞争力的角度坚持结论。

国务院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制定了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方案,其中具体规定“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如从事种子、化肥、花卉、饲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开发的机构,整体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

有文献指出,粗略估计,改革开放30年来,育种及与育种相关的研究人员、研究经费约占到我国农业科研的60%左右,农业研究设施60%左右是为育种而建的。

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科技体制及其独有的科技奖励和激励机制,农业科研更多的是研究人员的个人行为,小规模重复研究十分严重。品种的市场化发展,进一步刺激了各种主体的小规模研究,小规模重复研究是当前品种过多、过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进行政策导向,促使政府和非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相对明显的分工,以保证非政府投资在其选择性很强的范围内不受到来自政府投资的冲击,从而保证其对科研投资的收益完全处于市场竞争和调节的氛围之下。

农业科技的商业化和企业化转移将会促进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中发挥作用,从而促成产业结构的横向调整(即整合兼并过程),加速有实力规模企业的形成,保证企业有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能力,迅速扩大研究规模,源源不断地更新其技术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消除各种阻碍因素,坚定不移地快速推进这一调整,实现各种科技资源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转移,这是增强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保证。

3.2逐步完善种子企业技术服务体系

农作物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品种好坏是关键因素,但品种的实际表现与栽培技术、管理、施肥等条件密不可分,这就要求种子企业不仅要提供优良品种,还要提供相配套的技术服务。在技术竞争达到一定条件下,技术服务将转化为竞争的主要内容。

我国农户种植规模小,购种农户数量巨大而分散,其对品种的识别能力较差,对品牌的认知度低;我国种子企业营销普遍采取两级分销的模式,销售链长,种子企业难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这一现状制约了种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质量,也加重了企业技术服务的成本。

改善种子企业技术服务,一是扩大服务领域和项目,加强服务的配套化,完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多方位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建立企业、种植户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三是要完善企业、经销商与社会化技术服务的分工。

3.3实现品种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由于种子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优势尚待形成,目前我国农民对种子的选择还以品种为首要,种子企业不顾及品牌,追逐推出新品种,假冒侵权、夸大宣传的现象比比皆是,是造成市场品种多、乱的原因之一,农民面对眼花缭乱的宣传和多、乱的品种无所适从。

中国种业要形成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必须实现由品

种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它是种子企业品种、2产品质量、技术服务水平的综合反映。品牌的创立只有靠企业持之以恒、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确立。随着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未来种子企业的竞争焦点将由品种转向品牌。

种子品牌的创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在提高种子企业科研能力、完善技术服务的同时,当前需要突出做好种子质量工作,进一步完善制种基地建设,提高加工装备水平,强化质量控制措施,提高企业质量内控标准,有条件的逐步引入种子分级制度。总之,通过提高种子质量,建立企业与农户、经销商良好的信誉关系,逐步树立种子品牌。

3.4扩大对外合作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这种趋势尚在不断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种子企业必将融入国际竞争之中

随着我国种子市场环境的改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内种子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也将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对粮、棉、油作物种子采取外商投资限制政策,加之一些大型种子企业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方面的本土化比较优势,也为我国企业扩大对外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

对外合作中,不应仅仅是引进国外资金,重点要放在提高科研能力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育种技术,加强育种材料的交流。

同时对外合作不应只考虑单向的和仅仅产品的输出,中国的产业资本和企业应当有走出国门的决心和毅力,积极参与国际的种业竞争。印度United Phosphorus Ltd.已收购国际著名种子企业Advarlta,也许应该给我们很多思考。

种子产业是农业的源头,不断地提高中国种业的市场竞争力,将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我国种子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相信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种业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国种业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2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