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技术文章 > 土壤容重仪分析土壤容重与根系的关系
土壤容重仪分析土壤容重与根系的关系
作物生产离不开科学的耕作,选择适宜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土壤和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耕作方式如果长期的单一势必会造成土壤的肥力下降,阻碍作物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免耕会导致土壤出现有机碳和养分表层富集、层化等质量问题,并使病虫害加重;长期少耕,如旋耕造成土壤容重增大,易形成犁底层,土壤紧实,通透性变差,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而长期翻耕则会导致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团聚体质量下降,加剧农田表层土壤的流失和风蚀,影响土壤蓄水能力。为此,国内外学者积极研究探寻合理的轮耕模式和周期,以解决长期的单一耕作措施所带来的问题。土壤容重仪是测定土壤容重的重要仪器。
在不同耕作条件下,小麦生育前期(返青以前)的单株次生根数为8.6~15条,以旋耕2年后深耕处理最多,但不同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生育中、后期(返青以后),单株次生根数仍以旋耕2年后深耕处理最多,连续深耕3年处理次之,连续旋耕3年最少,并且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处理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在灌浆期旋耕2年后深耕与连续深耕3年、连续旋耕3年处理相比,单株次生根数分别增加1.3%~4.0%和14%~20.5%,其中与连续旋耕3年差异达显著水平。到蜡熟末期,处理间差异缩小,均未达显著水平。表明在连续旋耕2年条件下深耕,促进了生育中、后期次生根的发生,有利于分蘖成穗和籽粒灌浆。
通过土壤容重仪的测定分析发现,小麦生育期间,不同处理根系活力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在拔节达到最大值。小麦根系活力以旋耕2年后深耕处理最高,不同处理间差异在生育前、中期(拔节以前)不显著;在生育后期(抽穗以后),旋耕2年后深耕与连续旋耕3年处理差异显著,与连续深耕3年处理差异不显著;接近成熟时,不同处理间差异缩小,均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旋耕2年后深耕对延缓小麦生育后期根系衰老有积极作用。
加微信,给您更多专业资讯: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