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山西发生特大干旱 农业生产严重受损
山西发生特大干旱 农业生产严重受损
6月下旬至今,山西省发生五十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受旱范围波及全省75个县(市),其中39个县(市)为重度干旱,尤其是临汾、运城、晋城、吕梁、晋中、朔州、忻州、大同等地区。受旱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杂粮,油料、水果以及蔬菜等农作物受旱也比较严重。据对太原、临汾、运城三市和霍州、襄汾、稷山、万荣四县实地调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水量明显减少
7月份是农作物生长需水的最关键季节,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53.5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75.7毫米,较常年平均值116.3毫米减少50%,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历史最少值。自7月18日至今,全省基本上无有效降水,11个地市中有8个市的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全省降水最少的祁县,降水仅为19毫米,比常年少96.5毫米。
(二)气温偏高,蒸发量加大,土壤缺墒严重
7月份全省月平均气温为23.7℃,较常年偏高0.5℃-1.3℃,较去年偏高0.7-2℃。光照时数增加7%-9%。由于光照增加、气温升高,蒸发量较常年增加10%左右,致使土壤缺墒严重。据临汾、运城等地土壤墒情监测结果,土壤表层出现5-7cm厚的干土层,1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仅为6.6%-11%,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8%-14%,农田墒情等级评价为严重不足,旱情定为严重干旱状态。
(三)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浇地面积萎缩
据各地普遍反映,有水浇条件的农田出现高频次浇水,由正常年份浇2-3次变为3-4次,单次用水量和总用水量都大大增加。到7月底出现河流和水库水量迅速减少,全省性地下水位不同程度下降10-40米,50%的机井无水可用。 据襄汾县反映,由于水位下降,全县137眼井中仅有67眼有水可用,且出水量减少,每亩灌溉时间延长。同时农村电力供应十分紧张。据稷山等县反映,农村生产用电比去年同期减少36%,每天仅能保证4-5个小时用电,且间接供应,造成水利设施频繁开关,有时沟渠的水还没有到达地头就中途停电,平均每亩浇地时间延长2-3倍。既浪费水资源,又增加了浇地成本。有水浇条件的农民浇地一般是按户抽签排队,半月二十天浇不了一遍,排在后边的还没轮到浇地,先浇过的又出现旱情。在干旱严重的地区扩大灌溉面积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大部分处于灌溉面积较正常年份萎缩减少的状态。
(四)作物严重受损,大面积成片萎蔫干枯
7、8月份是秋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严重旱情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霍州市4万多亩旱地春玉米穗位以下叶片全部干枯。襄汾、稷山、万荣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春玉米整株干枯,成片死亡,几无绿色;旱地夏玉米株高仅有30-40cm,谷子、绿豆株高15-20cm,叶片卷缩呈柱状,已停止生长,80%的地块缺苗断垄,有苗的地块约有20%以上的苗子接近死亡。7月底至今未下雨,旱情逐步发展,日趋严重,受灾面积每天都在扩大和增加。
(五)因旱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
在旱情不断加重的同时,玉米红蜘蛛、草地螟等喜旱病虫严重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日趋加重。运城、临汾等南部地区在玉米、豆类、蔬菜、棉花等多种作物上大面积暴发红蜘蛛,受害最重的是春、夏玉米田。在中、北部玉米主产区,红蜘蛛也已开始由点向面扩散。当前气象条件极有利于玉米红蜘蛛在全省范围内扩散蔓延,全省2300多万亩玉米有一半面临虫灾的威胁。另外,草地螟成虫为害也较严重。成虫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为该省多年未见。据日前综合分析,二代草地螟将在该省北部大发生。主要为害豆类、向日葵、苜蓿、甜菜以及玉米等作物。
(六)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据运城市农业局介绍,全市目前约有8.64万人、3.7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面对旱情,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高度重视,紧急动员,统筹安排,密切关注。各级各部门紧急行动,紧密配合,积极主动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目前,全省抗旱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完成浇灌面积730多万亩,玉米红蜘蛛防治面积达到160多万亩。运城市已有效解决了4.41万人和1.98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问题。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