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仪器网

春小麦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4

来源: 种子世界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08-05-14  阅读

4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子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种业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于大企业成为产业的支撑。从国外成熟种子市场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种子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种子企业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种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在进一步完善种业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的同时,着力提高种子企业以科研为核心的竞争力,未来中国种业的整合将主要体现在种子公司对科研资源的重组及国外种业资本对国内种业资源的重组。

41 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拥有知识产权品种是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品种是“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的龙头,成熟种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种竞争,而品种竞争实质上是科研的竞争,种子企业育种能力的加强也关系到我国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世界大的种子企业均在世界范围建立了科研体系,庞大的科研体系和投入是保持和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同时大型种业企业在其庞大的一体化科研体系支撑之下,在品种选育阶段同时就进行了品种的生产适应性试验,相对控制了大量审定和登记后品种的生产不适应问题。

种子产业由育种研究、种子生产和经营销售3个环节构成,真正的现代化种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3个环节。任何寄希望于3个环节的拼凑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公司的设计和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因为它永远是不稳定和发挥不了资源最大效率的结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和立场出现矛盾的结论,而不是始终站在发展和增强中国种业竞争力的角度坚持结论。

国务院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制定了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方案,其中具体规定“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如从事种子、化肥、花卉、饲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开发的机构,整体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

有文献指出,粗略估计,改革开放30年来,育种及与育种相关的研究人员、研究经费约占到我国农业科研的60%左右,农业研究设施60%左右是为育种而建的。

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科技体制及其独有的科技奖励和激励机制,农业科研更多的是研究人员的个人行为,小规模重复研究十分严重。品种的市场化发展,进一步刺激了各种主体的小规模研究,小规模重复研究是当前品种过多、过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进行政策导向,促使政府和非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相对明显的分工,以保证非政府投资在其选择性很强的范围内不受到来自政府投资的冲击,从而保证其对科研投资的收益完全处于市场竞争和调节的氛围之下。

农业科技的商业化和企业化转移将会促进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中发挥作用,从而促成产业结构的横向调整(即整合兼并过程),加速有实力规模企业的形成,保证企业有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能力,迅速扩大研究规模,源源不断地更新其技术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消除各种阻碍因素,坚定不移地快速推进这一调整,实现各种科技资源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转移,这是增强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保证。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24 http://www.top17.net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浙ICP备09083614号

免费咨询

  • 在线询价: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