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粮食连年增长不等于粮食安全
粮食连年增长不等于粮食安全
中国长期以来粮食赖以增产稳产的政策手段已经难以为继。在2014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即,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天花板”。农业补贴中有的属于“黄箱”政策范畴,受到世贸组织规则限制,部分补贴继续增加也遇到“天花板”。且农业生产成本还处在上升通道,“地板”在抬升,包括人工、农机作业、土地流转等费用上涨很快,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也不便宜。除了两个“天花板”外,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也严重束缚农业长远发展。
早在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时,我们就判断,农产品贸易逆差将是中国农业的一个常态。依据是生态环境压力到了极限,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
一方面,粮食“11连增”是以化肥、农药等投入增加、农业开发强度濒临极限、生态环境牺牲为代价的。中国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化肥单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30个百分点,全国约有1.4亿亩耕地受农药污染,土壤自净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到5000万亩左右,耕地污染超标率为19.4%,超标面积达3.5亿亩。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资源减少趋势也不可回避。截至2010年底,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至1.38亩,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的农业资源约束也到了极限。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国外资源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2013年底,中央重新界定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与边界,确立了新的粮食安全观,从过去保全部转向保重点,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第一次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之一,要求更加积极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特别是,要求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供给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这意味着,中国的新粮食安全观,是确保资源安全前提下的粮食安全,而粮食连年增产并不代表粮食的真正安全。
扫微信,了解更多前沿信息: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高温堆肥改善土壤肥力
- 下一篇: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