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广汉土壤墒情监测系统5个监测点覆盖30万亩
广汉土壤墒情监测系统5个监测点覆盖30万亩
来源: http://www.top17.net/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15-09-22 阅读次
土壤水份多不多?以前只靠感觉,不过现在却有一套系统帮农户监测。农户只需打开手机进入系统便能知道情况。这就是广汉市建立起来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广汉市5个监测点能覆盖农田面积30万亩。

“有一次外出交流学习,通过打电话得知农田墒情数据,对比农业局提供的限值范围,发现缺墒(缺水),立马联系农业专合社成员,帮助浇水,减缓了旱情,确保玉米丰收。”说起这套系统,种植大户王益金不断称赞。
受益的不仅是王益金一家,还有另一个种植大户杨萍。她通过培训得知,如果风向是从山区向坝区刮,小麦条锈病传播就会比较厉害。通过登陆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发现,她提前安排喷施农药,有效预发了条锈病的发生,而邻近散户麦田因没有提前施药,条锈病严重,造成不小损失。
“鉴于墒情监测系统的巨大作用,全市种植大户积极申请加入,已有30余大户获批,相信随着宣传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广汉市农业局土壤肥料站站长陈道全介绍,该系统于2010年11月投入19万元,在连山镇建设远程墒情综合控制点1个,在和兴、金鱼、西高、松林等乡镇建设土壤墒情一般控制点4个,覆盖农田面积30万亩。
据了解,远程监测设备能自动分段采集0-80cm土壤墒情实时数据(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和气象数据(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光照强度、降雨量等),并利用GPRS无线网络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监控中心自动接收、自动存储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到数据库中,如果土壤水分超过预先设定的限值时,会立刻上报告警信息。同时,农业局土肥站工作人员每半月用便携式土壤墒情检测仪进行移动监测,与定点监测互相补充,定期发布土壤墒情简报,预测墒情,指导农业生产。
据介绍,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用到的正是眼下“互联网+”技术中最时髦的物联网这项新技术。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的长时间连续监测。每个小时农户都能看到最新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前农户肥水管理全凭感觉的问题,让农户自己就能用“数据”种田,实现科学化种田。
被过滤广告陈道全表示,全市种植大户向农业局申请,就免费获得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的账号密码,到时通过互联网即可获得农田土壤墒情实时数据,甚至通过打电话,也能获得土壤墒情实时数据的短信推送,既省时又省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广汉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实现了全市粮食产量“十三连增”。2014年,全市水稻最高亩产801公斤,小麦最高单产达587.4公斤、创德阳市新高,平均单产352公斤、名列全省第一,油菜最高单产达314.8公斤、创四川省最高单产纪录,荣获四川省政府“丰收杯”表彰。

“有一次外出交流学习,通过打电话得知农田墒情数据,对比农业局提供的限值范围,发现缺墒(缺水),立马联系农业专合社成员,帮助浇水,减缓了旱情,确保玉米丰收。”说起这套系统,种植大户王益金不断称赞。
受益的不仅是王益金一家,还有另一个种植大户杨萍。她通过培训得知,如果风向是从山区向坝区刮,小麦条锈病传播就会比较厉害。通过登陆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发现,她提前安排喷施农药,有效预发了条锈病的发生,而邻近散户麦田因没有提前施药,条锈病严重,造成不小损失。
“鉴于墒情监测系统的巨大作用,全市种植大户积极申请加入,已有30余大户获批,相信随着宣传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广汉市农业局土壤肥料站站长陈道全介绍,该系统于2010年11月投入19万元,在连山镇建设远程墒情综合控制点1个,在和兴、金鱼、西高、松林等乡镇建设土壤墒情一般控制点4个,覆盖农田面积30万亩。
据了解,远程监测设备能自动分段采集0-80cm土壤墒情实时数据(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和气象数据(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光照强度、降雨量等),并利用GPRS无线网络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监控中心自动接收、自动存储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到数据库中,如果土壤水分超过预先设定的限值时,会立刻上报告警信息。同时,农业局土肥站工作人员每半月用便携式土壤墒情检测仪进行移动监测,与定点监测互相补充,定期发布土壤墒情简报,预测墒情,指导农业生产。
据介绍,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用到的正是眼下“互联网+”技术中最时髦的物联网这项新技术。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的长时间连续监测。每个小时农户都能看到最新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前农户肥水管理全凭感觉的问题,让农户自己就能用“数据”种田,实现科学化种田。
被过滤广告陈道全表示,全市种植大户向农业局申请,就免费获得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的账号密码,到时通过互联网即可获得农田土壤墒情实时数据,甚至通过打电话,也能获得土壤墒情实时数据的短信推送,既省时又省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广汉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实现了全市粮食产量“十三连增”。2014年,全市水稻最高亩产801公斤,小麦最高单产达587.4公斤、创德阳市新高,平均单产352公斤、名列全省第一,油菜最高单产达314.8公斤、创四川省最高单产纪录,荣获四川省政府“丰收杯”表彰。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与种子较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
- 下一篇:秋播临近各地严谨监测作物种子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