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行业动态 >与种子较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与种子较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来源: http://www.top17.net 类别: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15-09-22 阅读次
一双胶鞋,一身登海种业的工作装,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位农民打扮的老人是位亿万富翁。9月10日,在莱州市的一片玉米实验田里,见到了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与新中国同龄,今年已66岁的他毕生都在重复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种玉米、选玉米、培育玉米新品种。
“掖单2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登海605”、“登海618”等种植玉米的农民们非常熟悉的玉米品种,都出自李登海和他的团队之手。说起这些玉米品种,李登海滔滔不绝,从第一代到第五代,信手拈来。
在中国北方地区,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为了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10月,李登海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一批培育3代,把1年掰碎了当3年用。海南育种刚起步时条件非常艰苦,李登海和育种人员一起,住的是茅草房,建的是篱笆墙,吃的是干萝卜丝和海带丝。李登海将他们当年搭建起来只要刮风就会摇动的用来看护玉米田的棚子戏称为“风摇楼”。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击退李登海玉米育种的信心。从整地起垄到播种灌溉,从除草施肥到打药治虫,从冒着高温套袋授粉到田间观察收获,他都是亲自带领科研人员干在第一线。
为了建成高标准的育种基地,李登海带领海南育种团队,白天搞科研授粉和干农活,晚上挑灯夜战,常常干到深夜1-2点。付出总有回报,1979年,他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当时的玉米亩产纪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
“掖单2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登海605”、“登海618”等种植玉米的农民们非常熟悉的玉米品种,都出自李登海和他的团队之手。说起这些玉米品种,李登海滔滔不绝,从第一代到第五代,信手拈来。
在中国北方地区,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为了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10月,李登海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一批培育3代,把1年掰碎了当3年用。海南育种刚起步时条件非常艰苦,李登海和育种人员一起,住的是茅草房,建的是篱笆墙,吃的是干萝卜丝和海带丝。李登海将他们当年搭建起来只要刮风就会摇动的用来看护玉米田的棚子戏称为“风摇楼”。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击退李登海玉米育种的信心。从整地起垄到播种灌溉,从除草施肥到打药治虫,从冒着高温套袋授粉到田间观察收获,他都是亲自带领科研人员干在第一线。
为了建成高标准的育种基地,李登海带领海南育种团队,白天搞科研授粉和干农活,晚上挑灯夜战,常常干到深夜1-2点。付出总有回报,1979年,他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当时的玉米亩产纪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新型种业体系“新”在哪里
- 下一篇:广汉土壤墒情监测系统5个监测点覆..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