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农业仪器网 > 技术文章 > 使用杀虫灯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使用杀虫灯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来源: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2-12-22 阅读次
杀虫灯防治趋光性害虫是集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为一体的防治技术,对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本县农产品等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投射式杀虫灯成本小,可连续使用3年,每667 m2成本仅0. 45元,在多种防治害虫措施中,该技术的投入产出比最高,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因此,今后在农田害虫防治中,要争取更多地采用此技术,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作用,为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1 龙江县防螟历程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玉米产粮大县。全县耕地面积36. 4万 hm2,玉米平均种植面积在28万 hm2以上,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0%,玉米产量占作物总产量的90%以上。玉米螟是龙江县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其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一般发生年产量损失率达7%~9%,中等发生年产量损失率达10%~20%,大发生年产量损失率在20%以上,且影响玉米质量、降低玉米商品等级。1992~1999年间,本县曾采用赤眼蜂、高压汞灯、心叶内撒BT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技术,使得虫口密度大幅度降低,玉米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近10年来全县没有再防治玉米螟,加之农户多年连作玉米,且绝大多数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导致田间积累大量的虫源。另外,由于玉米螟是隐性危害害虫,危害损失相对不明显,导致农户对其重视不够,不愿投入资金对其进行防治。所以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达危害高峰期。据调查,处于平原、丘陵的乡镇玉米螟危害十分严重,处于半山区的乡镇危害也很严重。龙江镇、白山乡、黑岗乡、华民乡、广厚乡最严重的地块玉米螟百秆活虫高达443头,玉米减产20%以上。近5年来,全县平均玉米螟百秆活虫都在120头以上,远远超出80头的防治指标。近3年都是中等偏重发生程度,玉米减产10%~20%。据统计,全县玉米螟危害产量损失平均达10%以上,按玉米平均年总产22. 5亿 kg计算,因玉米螟危害减产高达2. 25亿 kg。因此,从2009年开始,本县防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建立全国和省级玉米螟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高杆喷雾机喷BT粉剂防治玉米螟和投射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2009~2010年本县采用DT- 15P型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该灯运用投射光方式引诱玉米螟,利用玉米螟成虫对特定波长的光线有较强的趋光性,使用特制长寿命高效灯管发出的特定范围波长的光源,引诱害虫成虫扑灯,灯管外配以透光撞击屏,使害虫在飞行中撞击透光屏落入反光罩中,然后沿反光罩滑落至下边的收集桶中,这样可以降低田间虫害及落卵量,压缩虫口基数。经过2年的实践,能够较大幅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害虫天敌的危害,减少对人畜的伤害,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是一项非常环保的农田害虫防治技术。且投射式杀虫灯耗电少、投资小、安装方便,是一种先进实用的物理防治害虫工具。2年内本县分别在4个乡镇14个村、46个屯、8 923户农户中应用投射式杀虫灯共防治玉米螟面积0. 77万 hm2,玉米螟被害株减退率、百秆活虫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项防治指标平均为80. 26%,挽回粮食损失率7. 39%,投入产出比为1∶34. 15,共实现虫口夺粮366. 46万kg,挽回经济损失450. 8万元。
2 预测预报
2. 1 冬后百秆活虫和存活率调查4月下旬在全县14个乡镇全面开展玉米螟冬后百秆活虫和存活率调查,选择发生基数较大、玉米种植集中连片的乡镇、村屯为防治地点。具体调查方法是:4月20~25日,各乡镇调查取点代表面积不低于栽培总面积的50%。每点选择2~5处玉米秸秆垛,每垛随机(分别在垛上、中、下)取20~50株。在被害茎秆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划一纵向裂缝,撬开茎秆取出幼虫,检查计数取样秸杆的活虫、死虫数,计算百秆活虫、存活率。
2. 2 化蛹羽化进度及期间死亡情况调查以乡镇为单位,在确定灯防的村屯共设5个调查点。6月5日开始调查至化蛹羽化高峰止,每5 d调查1次。当化蛹率达到10%时,每天调查1次。每次调查每个乡镇选择不同位置秸秆垛5个,分别在垛上、垛中、垛下取10头活虫,每垛剖查活虫30头。记录活虫数、蛹数、蛹壳数、死虫数,计算化蛹率、羽化率、死亡率等。
2. 3 成虫消长调查每个乡镇在5个化蛹羽化调查点,其中1处安装1台佳多式频振测报灯,并于玉米螟幼虫化蛹始期开始,每晚开灯诱测成虫,监测成虫消长动态,记录诱蛾总量、雌雄数量等。
3 主要技术措施
3. 1 开关灯时间确定根据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和测报灯诱测成虫消长情况,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灯诱成虫为始盛期时,开始开灯诱杀成虫。2009年本县开灯时间为6月25日~7月30日,2010年为6月18日~7月20日。
3. 2 操作
(1)玉米秸秆垛集中堆放的村屯,在秸秆垛周围,每距200~240 m安装1盏灯。
(2)此灯用水对玉米螟成虫进行捕杀,使用时需在水桶中加入洗衣粉。洗衣粉用量为正常洗衣加入量的50%多一些,总水量加至接近水桶溢水孔下方即可。
(3)根据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和测报灯诱测成虫消长情况,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灯诱成虫为始盛期时,开始开灯诱杀成虫。该灯为自动控制,如果人工控制每天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2天凌晨。
(4)该灯充电系统由市电插头、充电器和专用插头组成。
每天工作结束后,将蓄电池从灯架上取下,然后用充电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5)防虫期间,共成立了46个灯管队,做到集中连片、统一布灯、统一行动、严格管理、保证防效。
3. 3 注意事项
(1)此灯属于易碎品,在安装、使用、贮存、运输中应小心,轻拿、轻放,避免磕碰。
(2)在雷电多发地区使用该灯时,应加装避雷装置,以保证其不被雷击。
(3)使用与存放时,应置于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
(4)不能用其他电池代替本灯电池。
(5)诱虫灯管属于特殊灯管,不可作为室内照明灯管使用。否则,长期受诱虫灯发出的紫外线照射,可能会使皮肤等损伤。
(6)蓄电池在使用期间内,应每天对蓄电池充电。蓄电池没在使用前应进行1次饱和充电,以后每3个月进行1次补充充电。
4 应用中的体会
DT- 15P型投射式杀虫灯以免维护蓄电池为电源,改变以往杀虫灯拉设电线方式,耗电少,简便高效。光源电路由电子镇流器、诱虫专业灯管组成。当电源接通后,镇流器开始启动灯管工作,发出特殊光波,引诱害虫扑灯。
投射式杀虫灯采用投射光,具有投射光区、反射光区、光照光区,增加了光照角度及高度,将诱虫空间拓展到最广。
投射式杀虫灯由光敏探头、雨水传感器及控制电路组成,当电源开关接通后,光、雨控电路控制光源工作。即:
白天停止,夜晚工作;遇雨停止,天晴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光控和雨控功能。
将耗电量降到最低,即DT- 15型投射式杀虫灯的功率是15 W,而DM- 15型电子灭蛾灯的功率是38 W。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小,对人畜十分安全。
投射式杀虫灯体积小,且不用拉设电线,可以灵活设置。目前,为了防火安全,村屯内不让堆积玉米秸秆,一律堆积到村屯外统一管理。所以,投射式杀虫灯的方便灵活性使其利用率十分高。
由于蓄电池可以随时安装和取下,所以夜间在屯外路边的秸秆垛诱虫时,偶尔会出现蓄电池丢失现象。
1 龙江县防螟历程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玉米产粮大县。全县耕地面积36. 4万 hm2,玉米平均种植面积在28万 hm2以上,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0%,玉米产量占作物总产量的90%以上。玉米螟是龙江县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其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一般发生年产量损失率达7%~9%,中等发生年产量损失率达10%~20%,大发生年产量损失率在20%以上,且影响玉米质量、降低玉米商品等级。1992~1999年间,本县曾采用赤眼蜂、高压汞灯、心叶内撒BT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技术,使得虫口密度大幅度降低,玉米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近10年来全县没有再防治玉米螟,加之农户多年连作玉米,且绝大多数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导致田间积累大量的虫源。另外,由于玉米螟是隐性危害害虫,危害损失相对不明显,导致农户对其重视不够,不愿投入资金对其进行防治。所以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达危害高峰期。据调查,处于平原、丘陵的乡镇玉米螟危害十分严重,处于半山区的乡镇危害也很严重。龙江镇、白山乡、黑岗乡、华民乡、广厚乡最严重的地块玉米螟百秆活虫高达443头,玉米减产20%以上。近5年来,全县平均玉米螟百秆活虫都在120头以上,远远超出80头的防治指标。近3年都是中等偏重发生程度,玉米减产10%~20%。据统计,全县玉米螟危害产量损失平均达10%以上,按玉米平均年总产22. 5亿 kg计算,因玉米螟危害减产高达2. 25亿 kg。因此,从2009年开始,本县防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建立全国和省级玉米螟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高杆喷雾机喷BT粉剂防治玉米螟和投射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2009~2010年本县采用DT- 15P型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该灯运用投射光方式引诱玉米螟,利用玉米螟成虫对特定波长的光线有较强的趋光性,使用特制长寿命高效灯管发出的特定范围波长的光源,引诱害虫成虫扑灯,灯管外配以透光撞击屏,使害虫在飞行中撞击透光屏落入反光罩中,然后沿反光罩滑落至下边的收集桶中,这样可以降低田间虫害及落卵量,压缩虫口基数。经过2年的实践,能够较大幅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害虫天敌的危害,减少对人畜的伤害,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是一项非常环保的农田害虫防治技术。且投射式杀虫灯耗电少、投资小、安装方便,是一种先进实用的物理防治害虫工具。2年内本县分别在4个乡镇14个村、46个屯、8 923户农户中应用投射式杀虫灯共防治玉米螟面积0. 77万 hm2,玉米螟被害株减退率、百秆活虫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项防治指标平均为80. 26%,挽回粮食损失率7. 39%,投入产出比为1∶34. 15,共实现虫口夺粮366. 46万kg,挽回经济损失450. 8万元。
2 预测预报
2. 1 冬后百秆活虫和存活率调查4月下旬在全县14个乡镇全面开展玉米螟冬后百秆活虫和存活率调查,选择发生基数较大、玉米种植集中连片的乡镇、村屯为防治地点。具体调查方法是:4月20~25日,各乡镇调查取点代表面积不低于栽培总面积的50%。每点选择2~5处玉米秸秆垛,每垛随机(分别在垛上、中、下)取20~50株。在被害茎秆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划一纵向裂缝,撬开茎秆取出幼虫,检查计数取样秸杆的活虫、死虫数,计算百秆活虫、存活率。
2. 2 化蛹羽化进度及期间死亡情况调查以乡镇为单位,在确定灯防的村屯共设5个调查点。6月5日开始调查至化蛹羽化高峰止,每5 d调查1次。当化蛹率达到10%时,每天调查1次。每次调查每个乡镇选择不同位置秸秆垛5个,分别在垛上、垛中、垛下取10头活虫,每垛剖查活虫30头。记录活虫数、蛹数、蛹壳数、死虫数,计算化蛹率、羽化率、死亡率等。
2. 3 成虫消长调查每个乡镇在5个化蛹羽化调查点,其中1处安装1台佳多式频振测报灯,并于玉米螟幼虫化蛹始期开始,每晚开灯诱测成虫,监测成虫消长动态,记录诱蛾总量、雌雄数量等。
3 主要技术措施
3. 1 开关灯时间确定根据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和测报灯诱测成虫消长情况,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灯诱成虫为始盛期时,开始开灯诱杀成虫。2009年本县开灯时间为6月25日~7月30日,2010年为6月18日~7月20日。
3. 2 操作
(1)玉米秸秆垛集中堆放的村屯,在秸秆垛周围,每距200~240 m安装1盏灯。
(2)此灯用水对玉米螟成虫进行捕杀,使用时需在水桶中加入洗衣粉。洗衣粉用量为正常洗衣加入量的50%多一些,总水量加至接近水桶溢水孔下方即可。
(3)根据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和测报灯诱测成虫消长情况,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灯诱成虫为始盛期时,开始开灯诱杀成虫。该灯为自动控制,如果人工控制每天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2天凌晨。
(4)该灯充电系统由市电插头、充电器和专用插头组成。
每天工作结束后,将蓄电池从灯架上取下,然后用充电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5)防虫期间,共成立了46个灯管队,做到集中连片、统一布灯、统一行动、严格管理、保证防效。
3. 3 注意事项
(1)此灯属于易碎品,在安装、使用、贮存、运输中应小心,轻拿、轻放,避免磕碰。
(2)在雷电多发地区使用该灯时,应加装避雷装置,以保证其不被雷击。
(3)使用与存放时,应置于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
(4)不能用其他电池代替本灯电池。
(5)诱虫灯管属于特殊灯管,不可作为室内照明灯管使用。否则,长期受诱虫灯发出的紫外线照射,可能会使皮肤等损伤。
(6)蓄电池在使用期间内,应每天对蓄电池充电。蓄电池没在使用前应进行1次饱和充电,以后每3个月进行1次补充充电。
4 应用中的体会
DT- 15P型投射式杀虫灯以免维护蓄电池为电源,改变以往杀虫灯拉设电线方式,耗电少,简便高效。光源电路由电子镇流器、诱虫专业灯管组成。当电源接通后,镇流器开始启动灯管工作,发出特殊光波,引诱害虫扑灯。
投射式杀虫灯采用投射光,具有投射光区、反射光区、光照光区,增加了光照角度及高度,将诱虫空间拓展到最广。
投射式杀虫灯由光敏探头、雨水传感器及控制电路组成,当电源开关接通后,光、雨控电路控制光源工作。即:
白天停止,夜晚工作;遇雨停止,天晴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光控和雨控功能。
将耗电量降到最低,即DT- 15型投射式杀虫灯的功率是15 W,而DM- 15型电子灭蛾灯的功率是38 W。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小,对人畜十分安全。
投射式杀虫灯体积小,且不用拉设电线,可以灵活设置。目前,为了防火安全,村屯内不让堆积玉米秸秆,一律堆积到村屯外统一管理。所以,投射式杀虫灯的方便灵活性使其利用率十分高。
由于蓄电池可以随时安装和取下,所以夜间在屯外路边的秸秆垛诱虫时,偶尔会出现蓄电池丢失现象。
- 【中国农业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上一篇: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的主要方法
- 下一篇:团粒结构在调节土壤肥力过程中的作..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

相关技术文章